张靖卉 李志营
天津市蓟州区别山镇陈辛庄中心小学 301907
【摘要】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提出重要行动指南。乡村振兴政策是国家从人民大众利益出发,为切实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教育是关乎农村地区能否实现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留守儿童问题等方面,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需要乡土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素质、留住优秀师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关爱留守儿童,制定合理制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转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新阶段的目标是: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党中央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乡村振兴项目要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理念转变。 [1]教育作为农村人口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增强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能够减少和消除农村社会贫困,推进农村地区走上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至关重要。
农村人口较城镇而言,经济来源较狭窄,物质条件落后,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人口。人们物质条件的贫困会导致精神生活的缺失。而人的精神又往往决定其创造物质条件的能力及改变生活的可能性。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救济,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改变的基础上,能不能实现彻底脱贫,关键在于对贫困人口精神的再塑。农村教育的使命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人口精神境界,这是阻断贫困人口物质和精神层面代际相传的重要依托。只有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知识与技术水平、生产生活能力,乡村振兴才真正有了可靠的人力保障,才能贯彻战略的长远规划。
一、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的难题
(一)教育城市化思路带来的影响
乡村振兴是缩小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与城镇地区差距的重要举措,与这一政策相对应的农村教育应侧重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培养人才。在城市本位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下,出现了诸多以城市化为主要元素的教育现象,比如农村地区在教学硬件软件设置方面向城市学校拉近,甚至在学校管理方面出现不考虑实地情况,过度模仿和复制城市学校管理方式的现象。城市教育在教学质量和管理模式上相比于农村地区较为先进,农村地区在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上确实需要向城市地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但不考虑地方实际和特点的过度模仿和照搬只会带来资源浪费,降低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以城市文化为主,被灌输的理念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摆脱贫困,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向城性”的心理倾向。学生会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脱离农村,走进城市,过上城市的生活,这与乡村振兴是背道而驰的。农村社会中培养出来的文化青年,即便没有走出农村,也难以重新融入农村社会,最终游离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农村的生产生活与农村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
(二)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同步供给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学生接受三级课程的教育,分别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教育是提高城市和乡村整体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国家课程统一设置的,地方课程在同一地区的乡村和城市也是同步的。而在进行与城市统一的课程学习方面,乡村地区学校提供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难以让师生全面开展课程中设计的活动、完成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因此往往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充分落实,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另外,大多数乡村地区的教师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各级政府招收的农村教师,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随着近年来乡村地区教师统一招考后,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被分配到乡村,但流失率较为严重。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一直是影响农村教育的重要问题,缺乏具有现代化素质和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师资队伍,乡村地区教育很难得到创新和发展。
(三)乡村留守儿童成为普遍现象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读书,成为农村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失父母关爱,长期得不到父母教育,因此在生活学习方式、心理素质、个性品格方面常常会出现问题。这部分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隔代长辈,往往对孩子缺乏管教、过分溺爱,不能及时纠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沟通和关注,有些留守儿童会产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经常变现为自卑、冷漠、容易愤怒等等。尤其是目前农村地区接近全面网络覆盖的条件下,许多留守儿童因缺乏自控力,身边有无对其进行有效管教的监护人,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最终沦为社会不良青年。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当今农村教育现存的一个重点问题,如何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是农村地区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突破路径
(一)乡土文化传承与城市文化引进有机融合
乡村振兴以提升乡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通过乡镇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全方位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乡村地区要不断吸取城市现代化生活生产中的有益成分,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应在课程中作为一个重点内容体现出来。在培养人才方面,应把握好升学就业两个渠道,一是保障一部分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到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将来成为城市高素质人才,或回到农村成为新乡贤,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保障一部分学生能够就近到职业学校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将来为乡村产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城市文化在乡村地区振兴道路上必不可少,但城市文化的引进不能作为乡村教育的全部,农村教育内容应重视传承地方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历史积淀的精神要素,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但随着城镇化在农村地区的推行,乡土文化已在农村社会变得越来越隐性。乡土文化关系农村地区的历史和特色,是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归宿,因此与城市文化对应的乡土文化仍需以教育的方式渗透给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农村地区可以在校本课程方面根据地区实际设置相关的乡土文化课程;另外,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乡土文化教育,以使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在教育内容中有机融合。
(二)提升教师素质与留住优秀师资相结合
乡村教师主要由乡土教师和统一招聘的高学历青年教师组成。乡土教师在科学文化方面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由于知识的欠缺,在教学中往往不能灵活应变。统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往往在农村地区不能常年经受条件的艰苦或由于工作无法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而选择离开。
在城乡师资建设趋同的背景下,各地区对教师的培训内容是趋同的,这样的培训往往与乡村实际教学脱节,不具实际可操作性且部分内容过于抽象概念化,乡土教师接受起来比较困难[2]。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面向乡村教师,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让乡土教师接受起来较为容易,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进修的动机。另外,乡土教师最了解乡村教育实际的群体,应该重塑乡土教师农村教育的话语权,并积极挖掘乡土教师传递乡土文化的能力,让乡土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真正地发挥资源优势。
高学历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城市,面对农村生活短时间不能适应。学校应给与这部分教师充分的生活关注,尽可能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并积极地进行心理关怀。另外,青年教师还会面临在工作上找不到成就感,发展空间狭窄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和当地教育部分多方面为青年教师创设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缩小乡村优秀师资与城市教师的待遇差别,打破他们发展空间的壁垒,为优秀师资留在乡村铸造现实基础。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城市地区,很多知名学校已在实现智慧教学的路上。教育是乡村地区发展的关键动力和根本源泉,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和制度方面,更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乡村振兴、教育脱贫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为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必须要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城乡之间巨大差异和不平衡发展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方面,人文建设方面,地方经济方面等等,最为关键的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要实现农村和城市地区教育资源平衡分配在现实中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3]。
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方面的应用,首先应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使学习内容丰富化、生动化,有助于农村地区学生开拓眼界,同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地区培养新型现代化人才做准备。另外,农村地区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通过城乡之间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资源,并激励乡村教师创新教学设计、参与开发教学资源。同时,要重视挖掘本地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定期举办农村与附近城镇地区学科教学交流活动、经验分享活动,建立地区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农村地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城乡教育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发展是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为农村地区共享,促进农村地区教育脱贫,进而实现乡村振兴。而这种发展策略在促进城乡优势互补方面发挥了共生互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过分依赖于城市教育资源,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资源,长久下来,还会使农村教育丧失自主开发资源、自主创新的动力。因此,农村教育不能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应在借鉴城市文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教学管理经验,为自身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源动力。
(四)关爱留守儿童,制定合理制度
留守儿童问题已在农村地区成为普遍现象,其涉及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各方主体,各主体需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充分重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有效排查对农村地区青少年不良的活动场所,净化社区环境,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和生活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制定关爱与教育方案。一要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袋,让每位任课教师能够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和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个别指导。其次,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监护人缺乏教育能力等因素,很难接收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安排定期的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对每个阶段孩子遇到的生活学习及心理问题进行科普教育,提升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制度,全方位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4],从而弥补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教育缺失,满足孩子对关注的需求。
农村教育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同样也很难一蹴而就得以改善,因此需要联合多种力量,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资源质量,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代蕊华,于璇. 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 2017, (7): 9-30
[2]和学新,李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政策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 (1): 100-110
[3]沈费伟.教育信息化: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选择[J].教育信息化, 2018, (12):54-60
[4]孙兴华,马云鹏.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检视与思考[J].教育研究, 2015, (5):105-113
作者简介:张靖卉 天津市蓟州区别山镇陈辛庄中心小学 301907 女 1987.4 汉 天津市 硕士 二级教师 农村教育;李志营 天津市蓟州区别山镇陈辛庄中心小学 301907 1981年10月10日 男 汉 本科 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