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晨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摘 要:同伴反馈是学生们相互交换阅读作文并提出修改建议的写作教学活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促学效果,比如增强读者意识,学习同伴写作的长处,培养反思能力,减轻写作焦虑等。同伴反馈法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等为基础,为同伴反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表明同伴反馈可以促进二语写作教学,也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提供了机会。本文通过梳理同伴反馈法的理论基础,以期促进外语教学工作者对同伴反馈法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关键词:外语写作教学;同伴反馈;理论基础
一、同伴反馈法介绍
在外语写作教学中,修改是必要环节之一,在外语写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作文修改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写作能力和读者反馈的有效性(Hedgcock & Lefkowitz,1992)。外语写作课的反馈可主要采取教师反馈、同伴反馈、自查和软件反馈等四种形式。在我国外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反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合作学习等教学理论的兴起,国内外写作教学研究者也在努力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其中写作同伴反馈日益受到关注。
同伴反馈的产生有两个重要的背景。首先,它是伴随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写作课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注重机械的输入和输出,学生的交际能力得不到足够的训练。其次,它是在学生中心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二语学习中大课堂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以及教师批改负担过重的困境,弥补教师反馈的局限而产生和发展的。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上,教师反馈在写作过程中占有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并按照教师的反馈对写作进行修改(Mendonca & Johnson,1994)。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诸多学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探究同伴反馈作为写作教学中的主要评价方式取代教师反馈的可能性,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同伴反馈模式下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完成初稿后,同伴及时给出反馈信息(口头、书面),写作者根据同伴反馈对作文进行初步修改,最终根据教师给予的反馈进行最后的修改,形成写作终稿。究其实质,同伴反馈机制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协商、共同构建写作文本时所呈现出的一种社会交互范式,主要表现为同伴之间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信息交互和协商,它是写作过程的核心(邓鹂鸣,岑粤,2010)。同伴反馈还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有助于降低焦虑感,使学习成为轻松的过程。由于同伴反馈法可以解决大班上课、教师批改任务繁重的问题,因此它与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完全契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二、同伴反馈法的理论基础
2.1 二语习得互动论
Long(1996)在Krashen的输入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互动理论假设。他认为,对话和交流中的语篇调整可以增加综合输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第二语言习得的实质是互动,有意义的互动是学习者增强语言能力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互动理论是同伴反馈的理论基础之一,互动论认为,意义协商是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的关键; 同时,互动反馈可以让学习者注意到不符合语法的部分,进而修改输出,促进二语发展,为同伴学习或小组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Long,1996)。通过同伴互动,写作者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输出与目标语言的差距,根据同伴反馈调整和改进写作,互动论重视依据反馈修订后的写作文本。通过与本族语者或更有能力的沟通者的互动可以产生可理解性输入,并根据同伴反馈调整和改进写作内容,形成高效、有针对性的输出。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反馈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和协商以达成协议的过程。在同伴反馈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同伴写作初稿中存在错误或表达不清楚的地方,根据评价标准对同伴的写作文本进行书面反馈。当反馈的接收者得到他们的建议时,如果他们对合作伙伴的建议有疑问,他们也可以与提供者进行讨论,以减少误解,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如果伙伴之间的讨论或协商仍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个完整的写作同伴反馈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训练学习者如何评判同伴的写作文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输出反馈信息。
2.2 二语习得输出理论
Swain(1995)的输出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重要,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如果学习者想使自己的第二语言既流利又准确,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而且需要可理解性输出。“输出能激发学习者从以语义为基础的认知处理转向以句法为基础的认知处理。前者是开放式的、策略性的、非规定性的,在理解中普遍存在;后者在语言的准确表达乃至最终的习得中十分重要”(Swain,1995)。
输出理论认为,语言产出行为(口语或写作)在一定的环境下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输出理论具有三个功能:注意/触发功能、验证假说功能和元语言功能。首先,在某些情况下产出目标语可以促进二语学习者注意或识别自身的语言不足,转移注意力到二语需要关注的部分(可能转向相关输入)。
这种意识触发二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生成新的语言知识或巩固他们现有的知识。其次,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输出有时可能是种“试运行”,学习者不断对目的语做出各种假设,反映他们如何说(或写)出自己意图,并根据对话者的反馈不断地调整语言。再次,学习者用语言来思考他人或自身的语言产出,起中介作用促进二语学习。作为认知工具,写作起中介作用促进内化,将内在的心理行为外化并识别个人行为;写作建构和解构知识;写作规范人的行为同时也由人控制。
因此,通过同伴反馈模式,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对目的语的潜在假设,引起学习者对自己语言问题的注意,认识到自身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间的差异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不断修改、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促进目的语表达的自动化。
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以Vygotsky(1978)为代表的社会建构学派认为,语言知识的习得必须在社会交互情境中实现,学习者不能孤零零地从事学习,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团体、与他人交互、协商,其知识才得以构建、内化。“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独立完成任务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的指导或是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协助下完成任务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Vygotsky,1978)。Vygotsky 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基于互动学习和合作,教师起“脚手架”的作用,即促进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学习者发掘自己的潜力,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
在二语写作中可以将同伴反馈理解为个体学习中的同伴互助、合作以及协商,是基于最近发展区,产出和完善写作文本、提高写作质量和写作水平的学习活动。同伴互评将学生置于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由个人语言生产决定,潜在发展水平是他和教师或同伴协作的语言生产决定的”(Vygosky,1978)。同伴(作者/评价者)在呈现/理解观点、构建/审视论证,合作建构和表达思想时,参与了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得彼此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和提升。在同伴反馈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内化并吸收老师示范的针对不同问题的解决策略。因此,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采用同伴反馈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三、结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形成性评估方法,同伴反馈具有强大的促学潜力,激发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元认知和反思。同伴反馈法以二语习得互动论、输出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础,将
同伴互评反馈机制视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协商、共同构建写作文本时所呈现出的一种社会交互范式,主要表现为同伴之间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信息交互和协商。以上三个理论为同伴反馈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表明同伴反馈可以促进二语写作教学,也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Hedgcock, J. S. & N. Lefkowitz. Collaborative oral /aural revision in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 instruction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2(3).
[2] Long M. 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itchie R, Bhatia T.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an Diego, CA: Edward Arnold, 1996: 413 - 468.
[3] Mendonca, C. O. & K. E. Johnson. Peer review negotiations: Revision activities in ESL writing instruc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94(4).
[4] 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 ’t Enough [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3(50) : 158 - 164.
[5] 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85 - 92.
[6] 邓鹂鸣、岑粤(2010),同伴互评反馈机制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功效研究,《外语教学》31(1):59-63。
作者简介:
王晓晨(1995.2—),男,汉族,籍贯:吉林省白山人,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英语),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