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生物必修课程辅助性材料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刘安洪
[导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生物课本进行学习是进行科学素养培训的不可缺失的内容,
        刘安洪
        台山市第一中学       广东省,台山市    529200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对生物课本进行学习是进行科学素养培训的不可缺失的内容,生物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新版高中生物教材中辅助材料运用的策略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辅助材料
        在高中生物课本教材中,存在很多的连接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在考纲的范围中,但是对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知识被称为“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在生物教材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呈现形式,比如图表、文字或者是插图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们不难发现,高考逐渐将学科知识与“辅助材料”进行相互配合进行考查,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辅助材料”的重要作用。
1运用“辅助材料”图文并茂的特点,突破理解难点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辅助材料”有多种多样的呈现形式,可以很好地唤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更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图表以及有趣的文字导论,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抵触感以及陌生感。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辅助材料”的数字表格、案例等分析时,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程度以及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对“辅助材料”中的采访报道、图表导入等部分进行主要知识的带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授课中实际案例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点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豌豆的规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孟德尔实验中对豌豆的形状、开花颜色等形状进行带入分析,当学生对遗传学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后,再慢慢地过渡到人类的单双眼皮、有没有酒窝等症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植物生物遗传的理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生物学科精神以及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
2 运用“辅助材料”明确教学计划,回归考试重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辅助材料”并没有直接出现在考纲的要求中,但是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没有“辅助材料”对考试的重点进行点拨。那么就会很难保证教学方向的准确性以及正确性,而且在新课程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很多新课标的试卷也在逐渐地增加“辅助材料”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提取能力。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激素调解”时,教师就可以对教材中缺乏激素病症的照片进行课堂导入,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缺乏激素会导致各种病症的出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及自主探究,进一步使得不同的学生对激素有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在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学生就会认真听教师讲解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规律的实际效果,明确地知道激素的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前提条件,从而更好地实现“由书得理”的教学目标。
3 运用“辅助材料”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辅助材料”是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问题的有效衔接。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桎梏,及时有效的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所以,利用“辅助材料”进行总结,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可以运用改编材料的方式对一些时政热点、科学论文等内容进行摘抄,探究出新的题型,将所要考察的知识融入到新的题型中,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总结性的思考时,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学科性的回忆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对克劳德研究细胞的实验要素进行提问,鼓励学生运用教材中的“辅助材料”与自己查阅到的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4将情景问题与“辅助材料”进行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辅助材料”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观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角,冲破现实中枯燥无味的授课桎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交叉性的学习。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时,教材中只是对光做出了一定的物理解释——“光是一种电磁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光都能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而是植物只可以对可见光进行选取和吸收。像这样案例有很多,所以在生物的习题以及测试中,试题的主干部分也融入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师运用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知识融合习惯,还可以提高课堂生物学习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知识视角,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在当下的高中教育考察中已经由知识转变成能力,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学生内化的素养。因为“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学生就可以对生物概念以及实验步骤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对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培养出适合各种学科范围的综合性人才,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琦、孙娴、徐传义、徐忠东.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自然美教育素材的分类与思考[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2019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