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角色“错位”与家庭教育学校化的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李茵
[导读]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茵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父母角色认知出现错误,家庭教育逐渐学校化发展,学校的课业延续到家庭中,增加的学生的学业负担。本文从家长与学校两个角度对该现象做出分析,通过归因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父母角色;错位;家庭教育学校化
        
        近日,网络热搜中“妈妈深夜狂吼式辅导孩子作业”的话题引发了网友热议,与此相同的个案也有许多,引起大量同病相怜家长的共鸣,纷纷吐槽自己辅导孩子写作业时的悲惨遭遇。家长辅导学生作业的相关话题很多,这也折射出现在家长普遍面临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在疫情环境下,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更加密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我们从家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家长作为父母,在角色的定位上产生了偏差。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被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所借鉴,在社会学中它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父母是社会成员中固有的角色。在家庭中,父母角色反映了社会和家庭成员对其的期待和要求,规定了与其社会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1]而角色偏差包含了角色“缺位”“错位”“越位”等等,在上述现象中突出问题是父母角色与学校教师角色错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虽然在培养孩子上有着相同的总目标,但在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产生了偏差与错位。一些父母把“家庭教育”简单的理解为“家庭学习”,学习不仅成了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成为了家长辅导的主要任务,“家庭”成为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父母成为了老师的“助教”,同时忽略了家庭教育中身心健康、审美与智力开发等其他教育内容。
        “错位”主要源于许多方面:第一,父母的角色认知出现偏差,没有认识到社会化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导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才是父母角色规范最根本的内容。第二,在不当的家长教育观念中,也存在成才等于“高分”、成才等于“读大学”、有个好专业等人才观及成人本位而忽视孩子个性差异的儿童观念上的误区。第三,父母在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转换不当,容易把职业角色带回家中。比如,有些军人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同对待下属,以服从命令为目的,教育方式以训斥为主。
        对于父母而言,教育好孩子的基本前提是正确的角色定位,即了解并履行角色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角色的学习。在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当今,构建学习型家庭是为了让家庭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不断地发展。父母要学会学习,更要自主学习,系统地了解有关教育知识,为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问题做准备。俗话说:久病成良医。成功的父母是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曾建议聘请老师开展家长教育,针对入学小学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以加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与方式方法。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还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体会孩子的特点与真正需求,并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进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应以获取证书为目的,而是为了指导教育孩子的实践。
        从学校的角度对现象进行分析,就突出了家庭教育学校化的问题。在韩明安主编的《新语词大词典》中将“家庭教育学校化”定义为:以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家庭教育。这是在社会重视人才、重视智力开发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2]学校作为家长旅行教育职责的“同盟军”,也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家庭教育承担起了责任,这使得家庭教育的指导不断地正规化、规范化、指导方式内容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追求学业成绩,不少家长积极地扮演学校的校外助手角色,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学校领导和指挥家庭”的现象,家长要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去为学生的成绩想办法,在考试、升学压力之下一些老师甚至会把一部分本该自身承担的责任转移给父母,致使家庭教育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扩展。学校对于家长的要求过多导致家长对孩子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家校合作中家长处于被动地位,也是“家庭教育学校化”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中,是不对等的,家长通常以参与者、执行者的身份为主,而老师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在主导。在交流的频次上也是较为低下。作者郑扬威的《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研究》提到:普遍主义的评价标准、成就本位的培养方式、专限性的成长内容以及情感抑制的生活态度都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的主要表现,而家庭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严重遗失。[3]
        家庭教育学校化产生的动因之一来自于学校教师的教育焦虑。教师的教育焦虑源自于学校教育评价与考核制度同学生学业成绩挂钩,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教学进度缓慢、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担忧。在学校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资源支配由独立逐渐转变成被动,家长的角色由父母逐渐转变成教师,家庭教育形式由活动逐渐转变成课程,教育目标由个性化出发变为标准化出发,教育内容由个人社会化变为学业辅导。这会导致教育目的、内容畸形化,家长与教师的边界模糊等等问题。
        解决家庭教育学校化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家庭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父母在生活中实践着家庭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来展开家庭教育。学校有着学校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需要学生舍弃部分个性,服从教师及集体的要求,但家长不应再将应试教育和刻板的教育模式带入家庭教育中。学校应积极培养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对家长开展亲职教育课程,提高家长教育知识和技能。国家应加速家庭教育立法,家庭教育立法是对家庭成员之间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尤其是对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性规定以倡导家庭教育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发布文件规范家庭教育内容,推广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4]当前我国在人才评价和选拔制度上过于片面、僵化的现状也急需进行社会评价选拔机制和社会观念的转变,通过全新的社会观念来转变家庭观念,从而推动家庭教育的转变,使家庭教育回归到正轨。
        
参考文献:
[1]关颖.家庭教育社会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韩明安主编.新语词大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11:225.
[3]郑扬威.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王若冰,魏宇晨,黄辉.家庭教育学校化再探[J].考试周刊,2018,000(010):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