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关系,助推积极学习 ——兼论孔子的为师之道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曾丽华
[导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曾丽华  
        湖南省郴州市金海学校 湖南 郴州   423000
        现实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则不太重视。情绪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倾向。一般来说,感到愉快的人比一般感受状态的人更能对刺激物做出概念上的联想及发现差异和复杂关系。心理良好、乐观开朗,大脑就容易处于激活和兴奋状态,就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反之,则会思维受阻,智力水平下降,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在现实中,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学习起来很努力,整天都埋头看书,他们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什么时候看他们,可能都是一张苦瓜脸,整个面部表情缺乏学生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生动与活力,可以说是面无表情。但他们虽然已足够努力,但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反之,有些学生看起来并不怎么努力,该怎么玩时还怎么玩,不加班不开夜车,整天都乐呵呵的,但他们的成绩反而常常要优于那些看似更努力的学生。
        这种结果的不同,诚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情绪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曾经要求我的课代表注意总结每次考试成绩与情绪的关系,她的实际情况表明,情绪好的时候,考试成绩总体趋好。还有一些班主任的经验之谈是,高考前几天,教室里越吵,高考场上发挥得越好。这也许不无道理。吵,某种意义上来说,说明学生心态放松,情绪高涨,这更有利于考场上的发挥。因为知识方面的备考大家都差不多,临场发挥就显得很重要了。

理想的师生关系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抑制消极情绪,从而让学生达到积极学习的目的呢?当然,个体有差异,具体方法自然因人而异。在此说明,本文不就个体而言,而从集体来论。那么,如何提升一个集体(主要指班级)的积极情绪呢?笔者以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理想的师生关系典范当属孔子及其弟子们:师生互敬互爱,师长诲人不倦,弟子勤学善问;师生切磋琢磨,教学相长。但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理想的环境、条件。
一、尊师重道,君主不易。《礼记·学记》曰:“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二、学习的途径单一,从师而问一条道。
三、学习的方式特别,除了讲学,主要的方式就是游学了。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一直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师生朝夕相处,患难与共。
        他们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虽曰师生,实同父子、兄弟。
        世易时移,今天,这些条件或有所改变,或已不复存在。对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我们只能仰之望之,难以企及。但是,孔门这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有些核心的东西今天的我们还是可以学习并做到的。

新型的师生关系三要素
        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真实或真诚,二是尊重或许可,三是理解。而在孔门的师生关系中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又有哪些呢?

真诚,坦诚以待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仔细研读《论语》,你会发现,不论孔子有多少种为人称道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诸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由博反约”,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纵贯孔子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我们试拿一个人的身体来作比。对孔子而言,德行与学识是其血肉,真与诚则是皮肤,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则是毛发。德行与学识是其根本,无德无识无以为师,德与识需以真诚包覆才能更好地影响感化他人,而那些技巧性的所谓方法,假如没有了真诚做基础,古语有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诚的内涵很丰富,而在孔门的师生关系中,从孔子方面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实事求是,是是非非。一是对自己,闻过则喜,有过即改。
对学生:
        对优等生如颜渊、子贡、闵子骞等绝不吝啬赞美之词,极尽赞美之能事。他赞美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对颜渊这样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事实上,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也没有谁因为师长的偏爱而产生羡慕嫉妒恨。因为,老师说的是事实啊。
        有一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第五》)虽然子贡不如颜渊,但孔子依然不隐其美。有一次,子贡问曰:“赐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瑚琏是一种非常华美而贵重的器具,孔子以此来褒扬子贡。
        只要你的优点在那,孔子就能发现,并真心实意地赞美你,他赞美子贱,“君子哉若人!” (《论语·公冶长第五》)他赞美闵子骞,“孝哉闵子骞!”( 《论语·先进第十一》)
        而对于优点缺点互见的人,他也一定会给你指出来。《论语·公冶长第五》记录了这样一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既美其勇,又指出他不能裁度事理。宰予应该是孔门中有名有姓的弟子里最不求上进的一位了,有一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第五》)骂得也够狠的了吧,真是恨铁不成钢啊。骂归骂,该教育还是得教育啊。还是宰予,有一次,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第三》)这里,孔子认为宰我的回答非立社植木的本意,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宰予竟然说周代立社植栗的本意是让老百姓战栗害怕,这个错误就大了。朱熹以为这句话“又启时君杀伐之心”但“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
        而对为虎作伥者,他则绝不留情面,直斥其非。(《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了这样一则: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对孔子自身而言,我们不说他的谦虚好学,只说他的闻过则喜,有过即改。因为后一点是作为长者施教者的老师较难做到的。
        《论语·阳货第十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之言戏之耳。”朱熹认为这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手段而已。“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但笔者以为这则体现的更多的是孔子的闻过即改的胸怀。孔子主张以礼乐治国,但礼乐治国并不单单是让老百姓知音善歌而已,所以夫子莞尔而笑。但子游的一番阐释,让孔子深以为然。所以当即便承认了自己是错的,子游是对的。
对自己的过错,孔子有闻过则喜的说法。“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第七》)以下是《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论述“过”的语录。
子曰:“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第十九》)
        通过以上语录,也足见孔子对弟子的影响了。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这便是潜移默化的力量了。
        
        孔子就是这样爱憎分明,以诚待人。正是因为其真诚,实事求是,那么,赞美人,则没有人嫉妒,批评人,也就无人怀恨在心了。
        我们不少老师常常以为老师就是权威,错了也不能当场承认,不然太没面子了。俗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圣贤,也并非完人。过则改之,不仅无损其圣与贤,反而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平等,一视同仁
        如果说“诚”是核心是基础,那么平等、一视同仁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讲到人际关系,我们必要提到民主平等,确实,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最能有效地建立起师生正常的交往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进而推动学生的积极学习。而就师生关系而言,首先应是老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即生生平等,这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达到师生民主。
        在孔子的人生理念中,是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第十二》),在古人的“天地君亲师”的大等级观念中,孔子论述了君亲的关系,天、地自不待言,天不言,天行健,地载物,无需言。恰恰对于师、生的关系孔子是没有明论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孔子看来,就学习而言,是没有尊卑等级的,所谓“能者为师”,孔子自己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而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可谓“有教无类”,只要你“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第七》)束脩这样的学费是很低的,不论你是贫家子弟,还是富二代,只要你想学。虽然说对优等生孔子是赞誉有加,但他绝不会因为你聪明,就给你开小灶。而这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孔子对待自己的儿子孔鲤了。《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做学生的焉有不敬服之理。反观今天,这样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

善言,言语得当
        语言的表达技巧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师生关系中它同样不可忽视。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子路第十三》)此言并非危言耸听。今天官员因一言而丢官,明星因一言而损害自身形象的例子屡见不鲜。孔子非常注重说话的艺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态度真诚,反对花言巧语。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这其实说的还是诚的问题。老子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今天则多以为巧言令色为善,能巧言令色者,则拥有了一张通往现代社会的通行证。求职者、推销者、诈骗者莫不需巧言令色。而以上种种,皆为短时之交,真正的深入的长时间的交往,需要的更多的还是那份内在的诚吧。这是善言的基础、内核。
二、讲究原则,当言则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十五》)有些话必须说,有些话则不能随便说。
三、注重技巧。“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 (《论语·季氏十六》)反之,则是说,我们说话要不躁(不急),不隐(当言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瞽(察言观色多了解不瞎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第十一》)和《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第十六》)是《论语》里篇幅最长的两章,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孔子的谈话技巧。《侍坐》章开篇孔子便表明自己的真诚态度,让大家敞开心胸,各抒其志。《季氏》篇则开口便说“求,无乃尔是过与?”也没有半点巧言伪饰。当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后,夫子不置一词,只在性急的子路说完之后,“夫子哂之”,曾皙说完后,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而在《季氏》篇里,当冉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狡辩推卸的时候,孔子却疾言厉色地加以驳斥,不留半点情面。
        试分析这二章的不同,在于《侍坐》章只是师生闲聊各自的志向罢了,对子路的“其言不让”,无需小题大做,是故一笑而过。而后者则已成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而作为季氏的臣子,冉有、子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时的孔子已不得不说,非说不可。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曾皙,他是真正能领悟孔子的说话技巧的,做到了不躁、不隐、不瞽。


结语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能助推学生积极学习。那么,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有来自哪里?良好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是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条件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影响着教学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我们常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责任去营造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推动学生的积极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书目:
         《四书集注》(宋·朱熹注)(岳麓书社版1987)
         《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李亚平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