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萌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摘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在学生智力启迪、人格塑造、创造力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音乐教师需对职业角色与教育行为不断反思和完善,把“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做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塑造,转变角色。
关键词:音乐教师;美育;角色
传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特征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为此在美育视域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传统音乐教师角色,结合当今美育背景的实际,来探索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角色定位。
一、美育的基本概念及沿革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狭义的美育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有人提出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总体思路即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将美育融入到学生的课程及社团活动中去,使学生确立自己美的追求,建立自己美的品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地规定了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并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中美育工作的推行。同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在《关于开展2019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中指出,要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美好心灵,坚定文化自信。
二、美育背景下音乐教师的定位
(一)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多年来,音乐课堂往往以教师讲述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过分注重知识,突出技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考虑到应该教学生什么,学生只是“填鸭式”的听课,所以很难培养出主动探究的学习者。音乐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收获不大的老问题受到了老师以及教育部的关注,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音乐教师应结合学校和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加强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过去绝对权威的主宰者转变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引导者。在教学中,音乐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学生的“共情者”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其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们在那种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感受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探讨,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成为一个充满乐趣、平等的课堂。
(三)积极的“学习者”
音乐学科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内容广泛,涉及众多的学科知识,《新课标》提出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为主的内容标准。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弹会唱,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当音乐教师真正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则更加如鱼得水,自如地应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具备过硬的音乐技能前提下,还应关注社会上出现的最新音乐动态消息,关注学生音乐爱好和兴趣的变化,积极探索自己陌生的知识领域,成为“终身学习型”的优秀教师。
(四)音乐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新课程明确倡导的教师身份之一是教学各环节的研究者、实践者。音乐教师身处课改一线,能够直接接触学生,相比其他研究人员,拥有得天独厚的合作资源,其能够发现课堂上的具体难题,并及时研究对策。在美育大背景下,要求音乐教师应具备课程的开发能力,这就改变了传统音乐课程中教师仅仅是教材的被动实施者,音乐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以及教学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以及特色社团等,科学大胆地开拓新的教学以及研究思路。当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音乐教师还应踊跃参与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学习运用各类教学程序,不断提高信息化操作水平,从而成为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设计者和创新者。
三、总结
在美育大背景下,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有全新认识和正确定位,不断地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音乐教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呼吁:每位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应做好角色的转变及正确定位,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S].2019.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3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刘言.浅谈素质教育下音乐教师的角色[J].北方音乐,2018.
[4]袁东梅.构建艺术美育开放大格局 努力提升学校美育水平[J].黄河之声,2019.
[5]谢鑫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老师的角色转换[J].新课程(综合版),2019.
[6]王静.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J].西部素质教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