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许文平
[导读] 语文是每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特别是小学期间,
        许文平
        辽宁省沈阳新民市新农村学校  
        摘要:语文是每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特别是小学期间,更是学生打下夯实基础的关键阶段。语文阅读不是单纯成为学生们应对考试的工具,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们得到阅读理解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阅读的能力、习惯以及长期的积累,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替代的益处。所以,积极探究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策略,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文章积极深入探究相关有效策略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探讨
        在传授语文阅读的知识及技巧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并帮助学生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自觉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阅读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现今,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大多都在课堂完成,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充分运用有限的课时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语文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并研究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良好的课前预习是提升阅读有效性的开端
        小学期间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身心特点等因素影响,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还不够了解,不能完全把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对于认识词语、理解句子以及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等还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影响文章阅读。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们的客观情况,结合小学阶段的教育现象,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前形成自觉阅读的预习课文习惯。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讲解课文中,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有效接收知识。在课前,教师也可以提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阅读问题,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提升他们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古诗《火烧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生字词难以辨认的问题,是影响阅读教学实效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现状,笔者就从课前预习入手,在即将教学《火烧云》之前,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阅字典了解相应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对于古诗的内容也会有初步的认知。在之后的课堂教学,我先带领学生一同朗诵古诗文,纠正学生在预习期间错误的读音方式,让学生在朗诵期间领悟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扫清学生阅读的障碍。这样,学生就能紧跟老师的思考过程一同深入学习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深意,加深阅读印象,让学生们在该过程中完成对课前预习所存在困惑的解答,进一步实现阅读有效性提高的教学目标。
        因此,将课堂预习作为提升阅读有效性的第一步,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生字词读音及含义,另一方面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让学生紧跟教师节奏,感悟作者真是情感,让阅读教学走深、高效。
        二、辨别文章重点是提升有效阅读的关键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材杂糅各个类型的文章,涉及范围广泛,对于综合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同的课文叙述和侧重的知识点不一,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受限,往往会对文章的重难点部分产生歧义,导致阅读有效性一直提升不上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文章的类型、领域,借助多媒体、微课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书本的知识点具象化、形象化,有侧重的传递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更直观的辨别文章的重难点知识,从而有效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城》这一文章时,文章不仅要求学生要能够领略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还要求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表达,单纯依靠朗诵、注解难以完整呈现出来。于是,我就通过播放长城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讨论并写下自己对长城的印象和看法,这样学生就会有直观和深刻的记忆。

而文中描写长城恢弘景色时运用了众多手法,在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中,我注重强调语言艺术和描写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产生向往祖国大好风光的情感,让学生产生阅读更多相似文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感悟作者描写长城时额民族自豪感。
        三、良好的环境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前提
        小学时期是学生养成优秀习惯的重要时期,而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并且敢于探索新事物,因此,教师应当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下,课堂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往往只能沿着教师的授课环节进行简单的阅读学习,课堂的氛围过于沉闷和严肃。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个角落,建设读书角,鼓励学生们将阅读过的喜欢的书籍带到读书角与同学分享。而阅读的场所不一定只存在于室内,在特定的时候,户外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例如,在教学《麻雀》这篇文章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前往室外,在大自然中阅读和观察麻雀这种小动物,了解麻雀的特点和习性。学生亲眼看到麻雀的外表,观察麻雀的动作,顿时兴趣满满,积极讨论文章描写与自己所观所想的异同之处。通过回归生活、回归大自然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更深入理解文章意境以及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情感,与课文产生更好、更深刻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读完就忘的现象,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
        四、分组讨论是阅读的有效方式
        在阅读课中分组讨论进行学习,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激烈讨论中,不同的想法进行碰撞能发散思维,进一步深化阅读教学实效。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要考虑班级的真实情况,把握学生的活跃程度、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等方面,合理分配,学生们实力相当才能调动积极性。分组的阅读课让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从而不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做好跟进指导,在关键时候切入重点,参与进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并让学生明白团体协作的力量是强大的。
        例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中,该篇文章是记叙文类型,要求学生要能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以及保罗的心理感受,传统的讲授模式难以引起共鸣。于是,我就让学生根据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要素展开分组进行交流,让你给学生分享自己觉得最开心的给予经历,讨论对于给予的看法,以及对于“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讨论过后,我带领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找出保罗内心“两次震撼”的句子并复述保罗错误的想法,从而加深对于保罗心理感受的理解,有效提升阅读的教学实效。
        五、课后巩固是有效阅读的保障
        现如今对于教育的重视不断增强,为了防止学生因学习压力增大而导致排斥学习,新型教育提倡为学生“减负”。但这并不是让教师不布置任何作业和学习任务,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只依靠在学校和在课堂的练习,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固然重要,但在课后时间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也是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举措。在阅读能力的提高方面更是如此,阅读不可能单单靠课堂短短时间就能得到进步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指导者的作用,不断加强对学生课后阅读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吸收阅读知识,学习阅读的能力,将课本知识真正吸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修养,让学生真正热爱阅读、一直阅读。
        总而言之,关于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这个课题永远不过时,且提高阅读有效性的良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不能一蹴而就,身为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共同努力,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主动阅读,促进阅读实效真正走向深处、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5-37.
[2]吴小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0):43—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