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期   作者:李晓磊
[导读]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李晓磊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     150030                
        摘要: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呢?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还是很有成效的。
        一、有效质疑 激发探究热情
    “质疑”可以说是探究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分别对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和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提出了质疑。有的学生认为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有的学生认为种子发芽不一定要有水;有的学生认为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有的学生认为种子发芽不一定要有阳光。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过亲自动手种植种子,每天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做观察记录,自然而然地就发现了种子的生长规律,即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有阳光和没有阳光都能发芽。我想,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如果没有学生之前的质疑,如果没有他们的亲手种植,他们对这个实验的印象一定不会深刻的。又例如在教学《分离食盐与水》一课时,学生对于盐水被加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进行质疑,有的认为水和食盐会一起被蒸发,有的学生认为水会被蒸发,食盐会被留下,还有的学生认为水和食盐会一起被蒸发。那么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进行实验,实验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二、认真参与 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那么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所以,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现。

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探究方法。所以说,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时,我们重点探究地球和太阳怎样运行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把太阳和地球的正确运行规律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心中的疑惑自己去探索,用绘图表示也好,到网上查找资料也好,学生会找出很多种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只要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的问题和答案就一定是有价值的,甚至是终生不忘的。
    三、合作实验 锻炼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究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基本认知情况,在学生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探究要求,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有效的指导,学生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非常新奇或有强烈刺激视觉效应的现象,而忽略实验目的所要求探究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去引导、去帮助,在恰当的时候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认真探究,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听、看、摸、闻,或借用一些工具观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究,然后得出科学规律。例如,在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了食盐、沙子、面粉等实验材料,然后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验证一下哪些材料能够溶于水,哪些材料不能够溶于水,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明晰了实验的结论,从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又例如在教学《分离食盐与水》的时候,学生先预测食盐经过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的学生认为水和盐会一起被蒸发;有的学生认为水会被蒸发,食盐会留下;有的学生认为水和盐都不会蒸发。那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研究,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最后验证了盐水通过加热可以把食盐分离出来,从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很显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更能够使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四、课后拓展 培养探究意识
    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例如,在教学《大树和小草》这一课时,我们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去观察校园的大树和小草,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且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过程中去观察校园外面的大树和小草的,然后在课堂上汇报给大家听。又如,我们在教学《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时,书中要求我们只能用气球的反冲力和橡皮筋的弹力来驱动小车,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明创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驱动小赛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三个一帮,两个一伙,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翻阅书籍,经过反复的商量、斟酌,最后确定制作方案。有的学生用风力驱动赛车,有的学生用磁铁的引力驱动赛车等。这样,即拓展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探究能力得以锻炼。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和学中思,使科学课堂真正“活”了起来,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