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英
西安市未央区讲武殿小学,陕西 西安 710016
摘要: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知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发展个性等。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占据着大量的课时,耗费师生大量的精力,可是阅读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机会,阅读教学在目标上过度地重视传授知识、习得技能,轻视在阅读方法上的引导,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讲解过程中注重分析;教学过程使用固定的模式,先是解释题目,然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接下来分析课文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最后总结写作特点等;在教学评价上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课外阅读放任自流。阅读课越来越注重技术操作,轻视整体感悟,在教学实践中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样的阅读教学后果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受到严重压抑,进而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关键词:自主阅读;阅读能力;阅读习惯
自主阅读的概念源于法国著名教育家 S·弗雷内提出的“主动阅读法”, 它从动机驱动的角度研究了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以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前提,采用“活动”的方式,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感觉、直观和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情景中产生阅读的内驱力,从而让孩子们产生阅读的愿望,自觉自愿地去获取知识。
一、自主阅读教学含义及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把被动的单向的阅读变为主动的多项的阅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自主阅读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阅读内容和阅读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阅读方式。这是学生以自主的行为方式进行的阅读活动。这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的,可以促使学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改已经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就要依靠自主阅读来完成。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中的话语权一直都是被教师掌控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机会表达,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同时也表现在其他学科和各个学段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甚至被漠视,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答案而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力,这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陈旧的教育观念、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机械呆板的训练、统一的标准答案等,也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主阅读教学的开展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将教师从阅读教学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依靠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鼓励学生在充裕的阅读时间里实现各自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有力的先导。儿童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同时也通过阅读步入科学的殿堂,了解和思索人生。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非母语教学。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成为学习的动机,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对母语,即使是未上过的新课文,看一遍似乎全懂,认知没有障碍,似乎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很难产生学习母语的内驱力。没有内驱力,对母语学习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就是语文教师面对的困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是摆脱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的根本途径。儿童由于其好动、贪玩的天性,极少能静下心读书。他们的阅读多是任务式的,这样的阅读不能持之以恒,这就需要教育者运用阅读内容、设置疑问、情景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日本学者根据学生的阅读发展心理,把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小学生分别处于 6—8 岁的民间传说期,8—10 岁的童话期和 10—15 岁的故事期。少年儿童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总是充满想象和幻想,对于他们不懂、不理解的事物,常常按照自己的幻想和想象去解释、去理解,因此少儿读物必须具有幻想的特点。神话、童话故事中的夸张、幻想成分正好满足了少年儿童的这一特殊要求。我国儿童教育家、诗人尹世霖也有过关于儿童阅读心理的观点,他认为低年级儿童具有诗歌的天性,喜欢有节奏、富于韵律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多选取童谣、诗歌、童话、故事等作为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材料。 在阅读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渗入新的事物。“任何材料,如果不是从先前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事情中引出,就会流于贫乏和无生命力。”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地以学生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有所感受。
2.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儿童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探求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巧妙地设计疑问,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在平淡处设置疑问。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很平淡,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常常会觉得索然无味,不愿意去探求其中的奥妙。如果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用来吸引学生,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
第二,在深层意蕴处设置疑问。被收录到课本中一些经典文章中常常有许多情节、结构或写作手法上的奇妙之处,蕴含丰富、富有韵味,教师如果深入挖掘,适当地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积极探寻。
第三,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设置疑问。学生对于已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的关联性往往有很大的兴趣,唤起熟悉的经验背景是一种成功的智力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很大作用,教师可以适时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和旧知识连在一起,引导大家水到渠成地推导新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案例】《春的消息》
①教学片断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看最后一小节。
生:(齐读)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等待她长出新的绿苞,又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她唱歌,和她一起奔跑。
师:在这一节里,小作者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而去年叶落的枝头马上就要吐出新的绿苞,那“绿苞”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感觉就是小芽。
师:恩,你理解得非常正确。绿苞就是小芽,小树芽。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那溪流在什么时候沉睡了呢?
生:冬天。
师:溪流沉睡是是什么样子的?
生:结了冰。
师:冬天的时候溪流会沉睡,到了春天,我们要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他唱歌,溪流是怎样唱歌的,谁来形容一下溪流唱歌是的声音?
生:哗啦哗啦。
师,恩,是哗啦哗啦,还有吗?
生:欢快的。
师:恩,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词语,谁来学一下。
生:叮叮咚咚。
师:好,叮叮咚咚,就是溪流唱歌时的声音。
②案例点评
本篇课文是描写春天的诗歌,作者列举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来赞美春天,体会文中词语的含义,可以加强学生对春天的感受。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讲解学生“绿苞”就是树上的萌发出的小嫩芽,也没有用现有的词语去形容小溪流淌的声音,而是让学生联系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说出了已经学习过的词语,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
3.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儿童的情感逐步发展,从情感的表现方式来看,仍然显得比较外露、易激动、在阅读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表述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初读课文之后,往往急于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做出各种反应。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读后感受。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场景渲染气氛,如以音乐渲染情境,借助乐曲、歌曲的音乐语言,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或者以画面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三、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在语言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英国早期曾流行过一种名为“念诵法”的语言学习方式,要求儿童在课堂上大声地跟着老师诵读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篇章,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诵读的训练,学生踏踏实实地阅读文章,这不仅是一种发音和认字方面的训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一些经典的文本经过诵读完全可以背诵下来,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必不可少。新课标中也强调,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低年级的阅读里,朗读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要想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 前苏联的教学法研究者们曾认为:有表情朗读是研究课文和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够具体而直观地进行文学教学,这种形式强于任何视觉范围的直观性。我国语文传统教学也特别重视朗读,从上个世纪 40 年代,叶圣陶等一大批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就开始大力提倡诵读。诵读可以心、眼、口、耳并用,不知不觉之间,对内容和思想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且反复诵读对于培养语感、巩固记忆等都有很大的好处。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朗读得传情,文字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信息的传输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有利于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把读的权利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多读少讲,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应该是多种感官参与、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过程,要体现出层次性,结合着对文本的感悟,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配上动作有感情地读,可以听老师范读,配乐朗读,也可以利用音频、录像、课件小声跟读,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朗读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赛读等。 目前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儿歌、故事、诗词等,非常适合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朗读,培养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读书,乐于读书。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打消学生怕读错,不敢大声读的顾虑和紧张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喜欢直观的事物,并且儿童都有游戏的天性,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将课文内容和一些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把说、唱、画、演等活动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如《小熊住山洞》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展示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各种感官体验,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形成自主阅读意识。
(一)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熟练朗读的前提。初入学的儿童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拼读生字,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将生字解决,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朗读环节。
(二)正确流利,大声朗读
对于“正确朗读”的教学目标,“课标”里面的要求是指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达到目标的前提是认读要准确。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字的发音难点在各地稍有差别,如胶东地区舌尖音的问题就非常突出,或者方言中的字词发音与普通话的读音有很大差别,要想突破这样的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这些词语归类指导,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正确读音,直至形成习惯。 “流利”朗读是指要做到不唱读、不顿读,在朗读长句的时候做到语意的正确停顿,能够掌控适当的语速。学生一般认为“读得快”就是读得流利,要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可以从“读词语”入手,经过从词到词组再到短语和长句的训练,逐步增长学生连贯朗读的单位长度,从而读流利。
四、建立完善评价机制
小学生有强烈的参与及好胜心理,这种好胜心理是他们自尊、自强、活泼上进的反映,所以对学生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习评价是以学习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学习状况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出,针对阅读的评价应是开放性的、复合性的,在运用评价这一手段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当具有赏识意识和价值取向尺度,学生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意识和方法。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每节课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读、写重点和能力目标设计反馈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反馈意识,每节有反馈,每课有反馈,课文有反馈,单元有反馈。
评价对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学习评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鼓励等,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评价能促进学生根据外部获得的经验,学会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即自我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变原来师与生之间的单向评价为师与生、生与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评价,增加了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 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自主阅读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初始阶段兴趣的产生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认真观察并不断激励学生,力求做到因人而异。利用好了学习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独立人格。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8页。
[2]祝新华著:《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6 页。
[3]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61 页。
[4]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