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言语形式 体悟神话魅力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期   作者:李晨
[导读] 神话故事大多具有情趣性、故事性、教育性、形象性,
        李晨
        山东省济南汇文实验学校小学部     250031
        内容摘要:神话故事大多具有情趣性、故事性、教育性、形象性,透过神奇的想象和优美的文句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因而拥有独特的吸引力。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言语形式,体悟神话魅力。
        关键字:言语形式、神话特点
        郭沫若在《神话故事》一书中曾写道:“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现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大多具有情趣性、故事性、教育性、形象性,透过神奇的想象和优美的文句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因而拥有独特的吸引力,学生乐读、爱学。因此,在教学神话故事,就要充分关注神话的特点。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下面结合《女娲补天》这一课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言语形式,体悟神话的魅力。
一、通过独特的言语形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神话题材课文的语言独具魅力,这魅力有赖于语言的独特形式。在教学中,要抓住语言表达的形式,引导通过学生感悟语言,体会神话本身的神奇。如《女娲补天》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绘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所导致的悲惨景象。这悲惨的景象,主要是从作者画面般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该怎样借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帮助感受神话的特点呢?我是这样做的。
        1.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你听——(雷声)
        发生了什么?
        2.文中是怎样写的呢?打开书读第一段,用“     ”画下发生的事。
        3.再读句子,画出感受深的词,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从中体会出什么?(小组讨论)
         (1)熊熊大火:想象火苗有多高;想象大火都会烧到哪些地方。
      (2)这段话中像熊熊这样表示灾难深重的词还有吗?
           出示:黑黑、道道  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
         (3)(出示:熊熊、黑黑、道道)发现了什么?
    4.这样的词叫做叠词。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来写这场灾难?
      总结:通过叠词,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场惨重的、巨大的、无处可躲的灾
难。
        当学生再次细读这个自然段后,还会捕捉到“天空、地、山冈、田野、山顶、水里”表示地点的词。

从这些词语中,学生又体会到了这场灾难不但程度重而且波及范围还广,可谓是无处不在啊!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独特的、匠心独运的言语形式,感受神话语言的魅力,为实现对神话故事特点的体悟埋下伏笔。
二、揣摩语言的潜在意图,与人物“心灵相遇”
在学生的世界里,神话是真是存在的,神话中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是具有
生命的。我在读第三自然段时,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女娲冒着天火、披着荆棘、忍着饥饿、耐着疲倦,寻找五彩石的画面。我想:我的眼前能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学生们也一定能。
        如何结合课文重点段第三自然段的言语形式,让学生们与神话人物“心灵相遇”呢?
1.请学生画出这一自然段中与“找”有关的句子。
2.教师可以有意抛出疑问:“短短的几句话当中,就出现了这么多个找,哪
位同学能读懂作者的心?”
        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体会到这几个找字写出了女娲找五彩石花费的时间长、找的地方多,还能从找纯青石的过程中体会到女娲找五彩石时遇到了困难。
3.在学生能初步体会出女娲为找五彩石所付出的艰辛后,引导学生想象:
女娲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找五彩石的,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地写出来,但是却令我们浮想联翩,下面,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感受一下女娲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吧!
        (1)“当走上一座座高山的时候,她……”;
        (2)“当黑夜来临的时候,她……”;
        (3)“当已经找到四种颜色的石头,唯独海缺少一种纯青石,现在女娲已经筋疲力尽,历尽千辛了,她……”
        通过这个颇具价值的补白想象,使学生走进女娲的世界,走进女娲的内心深处,体悟到女娲虽然是神,却有这人类的美好品质,进而感受到神话人物的特点。
三、借助语言来创设情境,感受神奇的想象
        写到女娲补天的部分时,我请学生和我一起做着动作——“她把五彩石化成的很稠的液体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借助语言创设的情境,但从这看似轻松的动作中,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女娲的神力。
        课文的最后,是这样写的——“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教师问学生:“此时此刻,在你眼中看到的仅仅是五彩的云霞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再次创设情境:
        清晨,看到这五彩的云霞,我仿佛看到了……
        黄昏,看到这五彩的云霞,我仿佛看到了……
        雨后,看到这五彩的云霞,我仿佛看到了……
        通过借助语言创设的不同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神奇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力。
        在《女娲补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言语形式,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把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都融合在了一起,使学生借助文章的言语形式,体悟到了神话的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