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华平
四川省成都市航天中学校 成都 610101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系统地反映了课程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载体。这项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学科体系和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等,既要与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结合,又要考虑化学的发展和高中化学的特点。那么实行新高考的地区,高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困惑,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就以上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与同行交流和分享,期许获得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 改革
一、高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的变化
1.教材体系的变化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现行课程标准改革后,根据高中化学新课标中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基本理念,新的高中化学课程采取模块化设置,新版教材将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构成。
2、考试内容的变化
由于高考的导向性,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在实行新高考之前,各学校老师在安排教学时往往从选修Ⅲ(结构化学)和选修Ⅴ(有机化学)中选择一本书进行教学,也有的地区结构化学本身在高考中不做要求,学生更是从未接触过与物质结构有关的知识,从应试角度来看,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造成了高中化学学习模块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整体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教学安排的变化
新的课程标准是适应新高考政策的产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无疑要受到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课改之前在理科化学的教学中需要安排必修Ⅰ、必修Ⅱ、选修Ⅲ、选修Ⅳ、选修Ⅴ共五本教材的教学进度,各个地方与学校差异化严重,导致教学进度不统一,以高二化学教学安排为例,有学校高二上学期学习选修Ⅲ、选修Ⅳ,下学习学习选修Ⅴ,还有学校上学期学习选修Ⅴ、下学期学习选修Ⅳ,教学进度的不统一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教学交流造成很大的困扰。
4、考核标准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改变了以往的分数制和等级制,引入了学分制,必修课程共 4 个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6个学分;选课程每完成9 学时即可获得 0.5 学分,最高获得 4 学分。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必须完成必修 4 学分的课程。选择化学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成绩的学生,需要在修满 4 学分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完成选择性必修 6 学分的课程。
5、能力要求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惑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对提升教师、发展学生、活跃课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1、对新课程度的困惑
新课改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涉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不十分具体,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简单了又怕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再加上课时紧、内容多,在教学上,教师们普遍感到有点不知深浅。
2、对新课程用的困惑
化学必修的两本书,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了,面面俱到,实际上很多内容都不需要高一就讲透讲完,我们很多老师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严重的超标、超前、贪多、过难等现象。有的教师无限拓宽、有的教师无限加深,导致学生接受不了,仅是死记硬背老师讲的,最终也是一知半解、糊里糊涂。
3、对新课程教的困惑
新课程中的“活动探究”、“观察与思考”栏目设计得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①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 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铁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可能到位,以致于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象抓中药,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②探究实验在实际实施中很难达到。多数学校要求各班教学进度统一,同时上同一节课,实验器材一时没法跟上,实验老师也力不从心。
三、用好新课程的建议
1、加强集体备课,注重教师间的合作
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一名教师主讲,各位老师都谈自己的独到见解最后达成共识,统一实施教学方案,可以很好实现资源共享、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再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精心备课、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同时加大学科教研组“同课异构”活动,通过说课和评课,找出优点和不足,这对上课和听课老师的教学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年青教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促进,汲取各自之长。
2、加强课例研究,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我们面前,如今有两种教学选择:第一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第二种是让学生走向知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教学是“满堂灌”,它一直支配着教师,使学生越来越厌倦课堂。而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才是体会最深、记忆最牢、应用空间和价值最大的知识,也就是内化了的一种智慧,这就是第二种让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称之为“探究性学习”。它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更大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它在给学生自主创新空间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自由创造的思维大门。一堂课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出几个分析知识、掌握知识的关键性问题,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查资料、自行探究解决的,知识也就自然内化为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一种经验。
3、加强精讲精练,注重学生能力提高
精讲就是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一讲重点。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二讲难点。教学难点要拨开云雾,指点迷津;三讲方法和习惯。做到“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三不讲是指:一是学生已会的或是自己能看书学会的不讲;二是学生之间经过讨论探索能学会的不讲;三是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精练是:能力是学出来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中,既要备内容,备重点、难点,更要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分析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张贤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点及教学启示[J].化学教学.2018年6期
[2]杨季冬.《凸显高阶思维的化学教学实践策略》[C].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3]陈月仙.《速续·上旬》[J].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