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安岳县岳阳镇东方红小学工业大道校区 642350
摘要: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够处于活跃的状态,彼此之间的交互展现出频繁的特点,这可以构建良好的思维训练环境,这样的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经验,提出在实际的思维训练过程中要激发小学生思维动机,要引导学生构建思维脉络,要确保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由此循序渐进步入到理想的思维训练状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训练策略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实践的,其需要在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中得以生长,还需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来进行激发,引导和教导,才能够步入到理想的思维训练格局。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对于此问题进行归结,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注内在动机的激发,奠定思维训练基调
在小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思维活动内在动机的激发,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寻找教材中的相关因素,积极融入生活情境中去,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继而点醒数学思维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学习的时候,教师会将学生野营的实践情境融入其中,参与野营的学生数量为30人,现在有手电数量为35个,要求每人发一个手电,请问还剩下多少手电?很明显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中,小学生可以快速意识到有余数的除法知识与自己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自然会以全身心的姿态参与其中,在这样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朝着更加活跃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去寻找自己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的地方,由此为后续思维训练奠定夯实的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挖掘小学生思维训练动机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对应生活化情境的构建,选择他们最为熟悉最为感兴趣的素材,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其进入到思维训练的格局中去。
二、引导思维脉络的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理论上来讲述,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发展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或者说这两者是共振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要考虑对应原来的知识重点,还需要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确保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能够衔接起来,继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够被激发,由此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学习为例,两个章节属于小数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并没有将其归结在一起,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完毕之后,尝试使用思维导图对于自己掌握的小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结,将小数作为对应的核心关键词,二次关联词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加法,小数的减法等,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对应的思维导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实际遗漏的地方,在后续补充的时候需要使用记号笔来进行标注,依靠这样的方式使得小学生数学思维脉络得以疏通,继而慢慢建立完善的小数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后续五年级的时候还有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此时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去归结和分析,由此确保知识脉络得以构建,这对于其数学思维训练而言,是很有帮助的。
三、学习各种数学思维方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方法,作为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其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渗透到平时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去,由此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小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比如以具体与抽象的思维方法为例,在学习圆柱体侧面积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去准备一个圆柱体模型,最好是小学生自己去制作完成的,接着鼓励小学生沿着圆柱体的侧面进行剪裁,观察剪裁的部分与其他各个部分之间是否存在对应的联系,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学生开始意识到具体与抽象思维方法的价值,继而慢慢归纳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策略。在这样的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具体与抽象的思维方法,数学思维的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当然除了具体和抽象的思维方法之外,还有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这些都应该渗透到实际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去,继而确保数学思维训练步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思维训练要秉持循序渐进和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首先要激发实际的思维意识,接着需要引导学生去构建思维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再者需要在思维方法掌握的过程中,使得数学思维品质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晓燕. 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式”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7(07):80+83.
[2]林淑燕. 基于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 学周刊,2019(12):100.
[3]于春苗. 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J]. 黑龙江科学,2019,10(17):92-93.
[4]贤锋,林鑫. 小学思维训练中数学建模思想的运用探究[J]. 海峡科学,2014(12):91-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