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林桂娜
[导读] 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关键点和灵魂,
        林桂娜
        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小学   
        【摘要】: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关键点和灵魂,数学正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随着全国“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和我区 “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大力推行,提问式教学被放在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分析问题时增强深度思考,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本文以课堂提问为出发点,探究分析了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疑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问往往具有掌控课堂的节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思维、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总结学生的思考成果等作用。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萌发学习疑点,激发创造性思维,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如何在课堂中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标,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中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授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相应的目的。每节课的教授内容都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情况,以一节课的重难点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问。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1/5+3/10时,教师提出问题:①这个算式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分数加法算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之处呢?②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吗?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难点是弄清楚它的算理,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因为分数单位相同,所以能直接相加减;而异分母分数,因为分数单位不同,因此不能相加减”这一算理;二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利用通分把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从而一一击破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二、增加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对于年龄小的小学生来讲,兴趣几乎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源泉。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不但要求学生拥有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有很强大的耐心。如果数学课堂上所有提问都很一般,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因此,数学老师一定要认真思考如何增加课堂提问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
三、注重捕捉提问时机,有效掌控课堂的节奏
        捕捉课堂提问的时机,能有效提高提问的效果。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节奏,也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提问不看时机,提问比较随便的现象。这不仅会让学生因为问题产生一些学习困扰,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态也会产生影响。
        例如: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时,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在学生会识别圆之后,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回顾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圆有什么不同?短暂的停顿后,说出不同点,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然后提问题:你会画一个圆吗?观察视频上画圆的过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在大多数学生学会画圆并自学了什么叫做了圆心、半径、直径之后,接着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来探究:“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直径)?”半径的长度相等吗?直径呢?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由于教学中充分把握了提问时机,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并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吸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的问题质量对于提问的有效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质量的提问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本身要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加灵活的思考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较“两个圆的大小是否一样?”老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比较大小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不计算面积如何比较大小”的问题,引导孩子动手测量,从圆的半径、周长等角度出发重新思考问题。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教给学生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宽 ×高,然后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明确: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同的长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时学生对于这些概念比较清晰,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相同点,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演。这样的问题极具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五、合理进行教学等待,有效深化提问的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固然对问题进行了设计,在授课时也的确提了出来,但问题提出的过于浅显,有时为了赶时间,在提出问题后索性自问自答,再象征性地问一句“听懂了吗?”而这时个别优生回应了,教师信以为真,继续往下讲。我一直认为,既然问题提了出来,就一定要让它落到实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答案的效果要好很多,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太局限于标准答案,急于否定学生,损害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学生在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时,首先要回顾老师讲过的问题,然后结合老师的思维引导,从中找到解题突破口,然后进行分析,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给出恰当地时间进行教学等待。
六、及时进行反馈评价,有效总结学生思考的成果
        在课堂提问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教学。不要为了加快教学节奏,直接进行答案的讲解,应该针对学生的回答,分析思维的过程,还要鼓励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思维的角度对学生的问题思考成果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思维过程清晰化,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以及其中知识要点的掌握,同时能够在教师引导下,理清思路,实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地提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每个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都必须要做到精心设计,把握时机,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敢问”“能问”“善问”的精神,使现代教育指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真正地贯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紧密结合,使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青青.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学周刊,2019(2):47-48.
【2】代文方.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提问【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
【3】严顺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80.
【4】李明英.有效提问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例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j】.小作家选刊,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