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黄国健
[导读] 近年来,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文化素养的快速提升
        黄国健
        广东省徐闻县徐闻中学   
        摘要:近年来,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文化素养的快速提升,让德育教育的重视力度越来越高。作为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要充分利用各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渗入其中,才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更健全的人格素养,实现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德育教育在高中班级活动中的展开路径进行探讨,希望不断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班级活动;德育教育;实践探索
        引言:
        一直以来,在我国教育事业当中,人们都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方面,却忽略了学生自身人格素养以及他们行为观念的发展状况。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和提倡,新型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的实践应用,让教育部门认识到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也可以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约束他们自身的行为意识。正是如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德育教育渗透在各类不同班级活动里的实践策略展开研究,便于为人才培养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
        一、为学生构建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也会不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而在恶劣的环境中,学生自身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也会因此染上恶习。学习环境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教师要对素质教育贯彻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去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念,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高中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构建更为和谐友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严格来讲,校园文化的建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人格素养,都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员,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去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在学校文化专栏处定时更换张贴的名人事迹,分享著名的文化作品等等。此外,教师以班级为主体,在课堂中可以带学生围绕某一部著名作品里的人物进行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去学习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1]。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因此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身的人格素养也会得以提升。


        二、积极展开多样化的讲座,为学生灌输德育意识
        德育教育在各个阶段都必不可少,但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重塑和优化,而且,德育教育面向高中学生们也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由于高中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面对学习方面的压力,他们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过程中,面对各种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思想也需要放松。德育教育对学生缓解压力,和树立正确对待高考的心态也有所帮助。那么,学校便可以为高中学生积极去展开一些多样化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去实现对学生个人思想的塑造,以此为学生灌输德育意识,帮助高中学生在该时期成为一个更积极向上的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创新性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德育素养
        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得较为明显,学生大都是被动地接纳教师和学校传授的各类知识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学习形式不但影响到学生个人积极性的提升,也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智力的发育。新课程改革中严格提出,教师应当凸显出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结合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采用一系列具备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个人的价值,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去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养成观察能力、探索和分析能力,自身认识事物的角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对高中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和强化[2]。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诸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帮助聋哑学校的学生们”等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并不理解孤寡老人和聋哑学生们的处境,因此自身的恻隐之心和同理心不够强烈。而在这些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自我的认知便会得到创新与改善,同时,会看到老人的无助,感受到聋哑学生们的坚强。和他们相处之后,高中学生的内心便会因此成熟许多,而且从帮助他人那里获得了一定的安慰和充实感,找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与他们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学生会变得更加珍惜生活,重视自己来之不易的东西,对学习和整个世界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们而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的辅助。教师要在班级当中定时带学生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包括共同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参与各种讲座活动,以及在社会实践当中锻炼自己。只有正确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可以让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王佳敏.激励理论运用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行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1027:112-113.
        [2]段多梅.高中班主任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德育能力的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8,1012:271-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