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余惠君
[导读] 教育教学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余惠君
        惠州仲恺高新区第三中学  516230
        摘要:教育教学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项技能的掌握延伸到另一项技能的获得的能力,这就是迁移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分析学生特点、巩固学生基础、优化教学内容、培养积极态度和联系实际等五个方面阐述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  迁移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地理学科传统式的教学逐渐转变为获得能力的教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分析学生特点,做好迁移准备
在教学中首先要分析学生的情况,面对刚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对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学生接触过哪些地理知识,清楚哪些知识可以为初中地理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可很好地加以利用。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细心了解和调查分析,而这些分析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小学科学课程中了解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这就是很好的迁移能力切入点,可以很好地延伸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学生所学知识并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或作为导入方式,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趣去学地理,也乐意去学地理。
二、巩固学生基础,培养迁移能力
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以基础知识为基础,这些知识的牢固掌握可以为学生培养迁移能力提供保障,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七、八年级的上册都是整体的概论,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七年级上学期更是地理学习中基础的基础,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七、八年级上学期做好知识体系的构建工作,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联系旧知识,更好学习新知识。如七年级下册学习世界地理部分,而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与七年级上册的知识有密切联系。上册教材从地球的概况谈起,包括对地球和地图的认识,然后到世界的海陆分布,陆地上的地形类型,再到学习世界的气候与居民聚落。当学生学习某一个大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其通过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总结出从地形、河流、气候和居民聚落等几个方面来认识大洲。巩固地理基础,可以让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迁移能力也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三、优化教学内容,开辟迁移途径?
学生要提高迁移能力,做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就必须对知识整体有大概的了解,并知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将有联系或是有差别的知识放在一起,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才能慢慢引导学生有整体的思维,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学会知识迁移。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河流》和《水资源》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治理黄河措施之一——跨流域调水时,可让学生提前了解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将知识联系在一起,然后学会做类似的归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七年级下册学习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思路都是相差无几的,了解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河流、气候等,接着学习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的影响,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通过学习一个国家,让学生学会寻找规律帮助其分析其他国家或地区,学会知识的迁移。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安排好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培养积极态度,提高迁移能力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带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活跃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的解决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但在目前的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普遍,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教师不止要关注学生成绩,还要注重学生自信心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并乐于学习地理,敢于探究。通过利用旧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形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变厌学为乐学。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带来的快乐和自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如设置不同的情境或是进行梯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收获成功的快乐。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更加积极,在应用知识和培养迁移能力方面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不断地启发鼓励学生,让其主动地学习地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让地理学习变得轻松而快乐。
五、联系实际,升华迁移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升华学生的迁移能力,并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学习亚洲后,可让学生利用同样的思路(即区域分析法)去分析北美洲;巴西的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留等。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而言,受益无穷。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志,徐秀梅,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相互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第3期
[2]王文静,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4年第2期
[3]嵇光,知识迁移应从课堂抓起[J],教育科学,2012第4期
[4] 宋素芬,知识迁移与高层次能培养[J],时代教育,2013年2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