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瑜东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榕桥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300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不应停留在传统的完整叙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或讲述历史人物,而应贯彻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这是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在课堂中不断探索发掘的重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师需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对历史脉络和人物事件的立体化分析。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开发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观,提高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以时间为模块,将历史教学内容按照时代特色的不同划分为孤立的片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一叶障目,只能看见某一个时代的特色,难以形成统一的历史形象。同时,目前历史教学主要以课本内容为主,很少有学生的拓展学习,这就造成历史学科充满记忆与背诵的枯燥性,失去了课程开设对学生家国观念和历史反省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教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相关内容时,应该摒弃原有的分类式教学理念,以时间为线索借助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逐步分析不同朝代的主流思想文化。在讲到百家争鸣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性人物,由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这样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的重演中,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更为立体的认知。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中国主流文化中能对当今学生思想道德起到促进作用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小场景的演绎,引导学生讨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传统主流思想的印记?如何看待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特点?这样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反思能力,结合现代思想的贯通梳理,更能体现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性表达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这样的课堂不仅别开生面,同时也更具有包含性,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开发,最终能够促进学生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谨的思路辩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实现历史分析养成教育
将核心素养贯彻到历史教学中,不仅需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史料进行简单的历史证伪,同时也需要学生在时空交叉中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分析能力,教师则需要在对历史教学知识进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而实现科学有效的历史分析养成教育。
比如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历史问题时,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作为课堂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在百家思想中,只有董仲舒提倡的儒学成为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正统思想?在该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利用文景之治中两位帝王主张无为而治,最终实现与民休养生息的大治局面,与汉武帝在位时期开疆拓土,发展经济,两个时期发展脉络的不同,引导学生解开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在课堂中,通过对问题的材料填充和线索寻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历史转折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将单面的课程内容教授转变为多面化史料分析,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点的贯穿,最终实现学生历史探究的严谨性。教师在课堂上提倡以分析为主导的历史课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历史发展关键要素与学生思维特点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历史观念,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史料,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三、创设古今知识融合教学,缩小历史隔阂感
初中学生在知识探究方面具有兴趣化特点,如果历史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趣味化发展。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关键所在。面对古今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时间距离,教师应该创设更为简单易懂的时代背景,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卓越之路。
比如在学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这一内容时,许多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缺乏对这些工艺在当时时代背景中运用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科技成果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同时借助动画制作软件,以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欧洲航海大发现为例,对比指南针发明前后欧洲航海事业投资和记录的数量,并让学生扮演欧洲早期航海家的角色,深入了解该时代指南针发明的意义所在。又如在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耒耜、石器等工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还原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认同感。在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进行积极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正确的认知,可以合理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事件的发展情况。对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的自主学习,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讨[J].学周刊,2020(10):79-80.
[2]蒋升阳.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20(01):26.
[3]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