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梅兰
闽侯县实验小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0
摘要:众所周知,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体验认知及经验积累的过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几何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图形、学习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内容,而且,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空间观念。但几何图形的知识相对比较难,教师要能够设计让学生充分体验的数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感知中去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知、动手操作,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面积;空间观念;
面积与面积单位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一课时中,学生需要在对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等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学习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点。这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必须夯实的地基,也是从“一维长度”到“二维面积”度量转化的认识起始阶段,决定着学生“由线到面”认知的一次飞跃。学生只有能够有效掌握面积与面积单位,才能为学习其它图形面积打下重要的基础,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下面,就以我的一次教学实践为例,来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片段一:导课植入“面积观”
能让学生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投射于现实情境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 因为学习目标并不像初中、高中学生那样明确,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兴趣。在课堂上,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设计,正所谓“先入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对本课程投入,提高学习效果。那么,怎样的课堂导入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呢?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游戏、多媒体等,都是小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方式。
首先,我向学生播放一小段国庆大阅兵的视频,然后问:同学们, 去年是我们建国多少周年?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问:在建国七十周年中,有什么事件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接着又问他们: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庆大阅兵的方阵在演练的过程中,每个方阵都很整齐,但大小不一,那在数学中是以什么来度量方阵的大小呢?那就是面积,每个方阵和广场都有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面积与面积单位”。
三年级学生因为其知识体系比较薄弱,加上现实生活阅历匮乏, 因此,将学生平时比较熟悉的情境作为导入,学生很容易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产生共鸣,进而提高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兴趣。从“建国 70 周年”这一特殊时间点的角度出发,驱动学生的思维。
片段二:哪个图形与众不同?
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体验认知与经验积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动眼、动手、动脑,去观察、感知、想象,通过这样不断地思维刺激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经验。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这样一样足够学生体验的情境。
在介绍面积概念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 5 个图形。
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些图形中哪个图形与众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第(5)个图形与众不同,它有个口
没有全部封闭起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学生,这些封起来的图形叫什么图形?“封闭图形”这个词学生在学习周长概念的时候已经接触过,所以不难得出。
这些封闭图形有面积吗?接着课件演示在封闭图形上涂上颜色让学生观察,引入“面积”的概念,告诉学生,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在理解了“面积是什么”后,再让学生判断、分析(5) 号图形有没有面积。
为了加深他们理解,我采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生依此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对认识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积累充足的感性经验,进而更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通过驱动学生思维实现新知识渗透的时候,还要善于提出一些举一反三的问题,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同时促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自我完善与修复。
片段三:比一比,哪个面积大?
在本环节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理解和感受面积的大小,为了能够强化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面积的大小,我们通过“比较感知”,来让学生能够形成比较直观的感受认识。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两个长方形 ,并让学生观察,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

有的学生觉得(1)号图形大,有的觉得(2)号图形大,有的觉得一样大。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制造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产生面积比较接近的图形通过观察法与重叠法,都不能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进而产生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的心理需求。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学生用单位度量的需要。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法和重叠法无法直接比较谁的面积大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发现可以进行间接比较,这是一个思维的跃升,让学生在思考、想象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片段四:统一面积单位。
每一节课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要有“瞻前顾后”意识,前期“认识长度单位”课程就成为这节课的铺垫。学生曾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了用长短不同的物体作单位来测量物体长度存在着困难,因此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也对“单位必须相同”形成了自我认知经验,恰为这节课“统一面积单位”空间观念的形成奠定了认知基础。
在这环节,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组汇报结果,有的学生觉得(1)
号摆了 10 个,(2)号摆了 9 个,所以认为(1)号比(2)号大;有学生马上反对,觉得应该(1)号的小,为什么会更大呢?学生出现不同的想法,那到底谁是正确的呢?我让小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最后得出选择不同的小图形去摆,得出的结果不准确。应该要选择相同的小图形去摆。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形成感知,再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形成认知,最后形成“想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这样一种空间观念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 进而自然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

这样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始终渗透着数学思维,并为学生提供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当然,这样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规律, 才能为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的有效实践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