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思维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朱钰婵
[导读]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发散性思维,要求人们思考问题时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朱钰婵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瞿溪第二小学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发散性思维,要求人们思考问题时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音乐也是一样,创造性的思维在音乐中必不可少。本文重点讨论了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思维,需要教师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欲望,并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造性思维;挖掘潜能
引言
        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被动灌输知识、被动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而音乐课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创造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主题,因此,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一、挖掘潜能鼓励创新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中心,做好领路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音乐,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作潜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终呈现出学生的创作成果。艺术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便是因其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具有不断的创新能力与精神,才能推动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曾获得星月榜样盛典年度创新音乐人奖的我国女音乐人阿朵在担任《死里复活》专辑制作人时,创新性地运用苗族生活中常用的器皿创作旋律,如缸、瓦、罐、碗等,调制出独特的旋律;弹棉花机、筛米机、磨盘等农用工具被调制改良成符合现代12平均律的特色“乐器”。创新性地对不同地域、不同型格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进行跨界融合,衍生聚合多元的视听感官体验,使其激活喷薄出新的流行生命力。该专辑获得了第2届唱工委音乐奖最佳民族/民间专辑奖,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好评。以此为借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音乐产出方式,勇于在音乐上进行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音乐路上的领路人,更需要进行自我思想上的改变。摒弃传统的音乐说教方式,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索音乐美感,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西方发达国家一贯强调发展人的创造性,解放人的天性。瑞士著名教育家和音乐家达尔克洛斯独创的音乐教学方法自上世纪开始便流行欧美,一直延续至今。他主张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儿童的音乐能力,使儿童展现出独特的音乐创造性,并促使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音乐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为了获得“更美”的效果,可以打破任何规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要想在音乐上有所突破,就需要打破成规,勇于创新。
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有趣活动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向作曲家学习并超越作曲家:作曲家能够写出优美的曲子,我们也能够写出具有我们自己风格的音乐。
(一)寻找音乐背后的故事。
        小学生们往往对很多音乐人都有着深深的崇拜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如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是在韩红读到贵州马岭河缆车坠毁事故的新闻后,有感而发写出的歌曲,为了歌颂伟大的父爱与母爱,为了赞扬那两双托起生命的双手。同时,韩红还辗转收养了事故中幸存的男童。如著名乐队BEYOND在了解了南非黑人总统曼德拉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后,写出了《光辉岁月》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用以歌颂曼德拉伟大而光辉的一生。
(二)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生活是音乐的发源地,音乐是生活的艺术反映,很多歌曲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普通生活。流行歌手周杰伦有一首歌曲叫做《听妈妈的话》,歌曲中描述的都是周杰伦小时候与母亲一起生活和学习的场景,听来温馨而有生活气息。教师应在介绍这些歌曲时,鼓励学生多多观察生活小事,发现创作题材,将生活化的场景转换成一个个音符,去感受生活的美与善。
(三)鼓励学生创作并保存作品
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教师应对学生的作品不吝鼓励,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提出表扬,鼓励学生不断创作出更好的音乐。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不完美之处进行指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三、以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学生
(一)感受节奏之美
        音乐的快慢节奏在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节奏不同,音乐所表达出的情绪就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例如让学生聆听二胡独奏《赛马》,让学生感受快节奏的音乐中,仿佛看到了草原上驰骋的骏马在你追我赶;听钢琴曲《野蜂飞舞》,仿佛眼前真的有一群野蜂在嗡嗡飞舞。学生在聆听《二泉映月》时,又能在舒缓的曲调中感受作者阿炳不平与怨愤的一生,感受其内心的豁达与通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节奏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选择不同的节奏型组成一段音乐,教师负责演奏该段音乐,让学生感受节奏之美。
(二)讲授简单作曲方法
歌曲中的旋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歌曲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等概念。进而教授音乐的分句、旋律的重复、稳定音、大调和小调等知识。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简单的作曲。
(三)讲授简单的歌词创作
歌词是歌曲的情绪表达,是作者的情感流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歌词,或让学生模仿某一段歌词,并对学生创作出的歌词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多模仿,让学生对写作歌词产生兴趣。
(四)鼓励学生即兴哼唱
学生心情高兴或低落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哼唱几句歌词,其实学生心理的旋律是自己心情的表达,更想将自己的情绪通过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即兴唱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唱歌,或给出歌词让学生随意哼唱,不管唱得动听与否、流畅与否,只要旋律和节奏能够与歌词相符,都应该给予鼓励。
(五)即兴演奏创造音乐
        有些学生有一些音乐基础或懂一些乐器的演奏,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有音乐基础的学生,着重培养其创造性。给学生一段没有写完的旋律,学生根据旋律即兴将旋律完成,还可以借助乐器进行演奏,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结束语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品鉴音乐,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创作出更多经典的作品。教师应该摒弃原有的传统教育方式,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在音乐方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盈鑫.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21+25.
[2]刘晓旭.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205.
[3]王金红.新课标引导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探讨[J].北方音乐,2020(02):145+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