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岚
四川省苍溪县永宁镇中心小学校 628453
摘要:“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把学生当做教学的对象,当做知识的承载体,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养成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人,而不是一个只做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者,学生才是音乐课上的主角。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地位,要与学生平等地享受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子一样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唱歌、跳舞。让教师成为他们的朋友,合作的伙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设计流畅、活泼的教学流程。好动、爱玩、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是中小学生的特点。呆板的教学方案只会让他们期待下课铃声。所以想方设法让学生专注于音乐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基于此教者可以运用丰富的联想。创编音乐故事。引导创设情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当作曲家、作词家,创编后还可以让学生表演自己编的故事。创设创新氛围,让学生大胆表演。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可谓是闻乐起舞,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呈现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上音乐课之前首先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课程的安排必须合理,重点、难点要合理搭配。有所侧重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是“激活”音乐课堂的前提。常规训练不能千篇一律,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计教学这一环节一定要灵活掌握,大胆创新。在节奏训练中。可以把节奏编成歌谣、故事。这样就可把枯燥的训练变成非常有趣的活动了。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无意地接受了训练。
依据教材空白,创编延伸。
有的音乐作品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歌词、曲调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歌词创新能力,以达到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无论哪一节课,在学完新歌后,可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小组的形式继续创作歌词并设计动作表演。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曲调特点和旋律特点,能提高学生快捷反应、随机应变的能力,音乐表演自然流畅,富有激情,并且使学生在创造和表演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音乐课缺乏创新性。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音乐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当前音乐的教育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
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把歌唱、律动、舞蹈、创编等作为体一一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那么音乐教学就不再围绕单纯技能来进行,而是调动一切手段去实现音乐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