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丽
博兴实验中学 256500
“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震撼语文界的吕叔湘之问,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像我们总在不停地抱怨学生一批不如一批,学生不爱读书,不会写作……幸运如我,这几日我读到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一)这本书,开篇就是陈日亮老师写的《我和“我即语文”》。虽然只有短短的21页文字。我却整整读了一周的时间。我在不停的读,不停的记,不停的反思自己当下的语文教学,这些充满理性而又滚烫的文字,一次次击中了我,它让我汗颜,让我重新思考如何走出经验的泥沼,重新思考何为语文,怎样学语文。
读
语文的序应该是一种螺旋式的,不断反复而间进一是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二是学习方法,逐步掌握,三是学习习惯逐步熟练,四是学习意识逐步增强。
语文教师,似乎很少从自己身上反求,多半习惯于借用别人现成的一套书本和教参,缺少一个人亲体真悟来现身说法,难免空洞贫乏,苍白无力,对这样的“教师不在场”的教学,我总是保持着高度警惕,哪怕交过多次的熟文,也仍要反复熟读,甚至能够或片段或全文背诵下来,然后逐句逐段看,有什么需要揣摩问疑的或勾画批点或试作解答。作文则常率先下水以亲知甘苦,审度得失,要求答题,也是先给出作答的示例。
离开了咬文嚼字和雕章琢句,抛弃了语言形式,是语文无家可归,名存实亡。
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如果不贮满“语文的水”,精神体内不充盈“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迟早会使自己陷入生存困境。
我主张教师大可以拥有自家的教学言论话语,优秀的教师更要有建构个人思想库,话语集的职业自觉,应该经常为体验和体现而书写,养成随时用文字思考留痕的好习惯,不书写,教师的思想失之无形,以至于无从区分虚实,辨别真假。
我的教法不过是我的读法。
只有教师的教,看不到学生的学,有教无学,只有学生课堂上的被学习,没有在课外的自主学习,有学无习;语文一课一课地教,教的内容无关联。篇与篇、课与课的衔接几乎毫无道理,有课无程。
......
思
知识就像一个圆圈,圆圈之内是你已掌握的知识,而圆圈之外就是未知的世界,掌握的知识越多,圆圈就越大,接触到的未知的范围也会越广。所以,还是要多读书。疫情期间流行这样一句话:“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借用这句话,我想说语文老师怎么样?中国的语文教学便怎么样?是我们应该反求诸己的时候了。
可以说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诸多的不满与弊病,追溯根源还在于我们语文老师自身,有没有把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只有大量的阅读,我们才能够汲取思想的营养,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建立语文教学的大视野,大格局,大境界,这样才会有自己的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内化,当然内化的不仅是语言文字能力,更是文心。也只有大量阅读,才会具备较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才会有预设有生成有成长的语文课。陈日亮老师说的语文是身教重于言传的学科,要先相信身教的力量,以本色教人。
叶圣陶先生说,作为未来公民的准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作为语文老师,除了自己读书之外,也要经常写作,把读书吸收内化的东西写而为文。在不断的书写中凝练思想。钱理群教授说:“读书与写作对外是它抵御一切压力和诱惑的精神支柱,对内它是自我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修养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依托。”
陈老师说“文革”十年,身边仅有一套《鲁迅全集》陪伴度过荒寒岁月,做了2000条鲁迅语录,给了自己抵抗绝望的勇气,也滋养了的文心,修炼了语感。后来陈老师所提出的“大化语文”“我即语文”观念,都有“语文鲁迅”的影子在。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坚持读书写作就是不断地在扎根,“只有'静默'于平日,方能'挥就’于当场”。
践
陈老师在他的《断想》中说:“语文”一词是教师的专用词,他绝不仅仅是课程的代称,而应该表示着一种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独特理解。语文的学习必须以语言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而不能以知识为中心。山东省的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说过要贴着语言去教语文,从根本上说是一致而趋同的。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努力坚持独立的文本解读,在反复的素读中,从字、词、句、标点及各种语言现象入手,抓住文本的特质,找到教学的切入点,集中或围绕一两个主要的教学点展开教学。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从已知发现未知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获得新知。
吕叔湘先生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都说得益于课外看书。一方面我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影响、带动我的学生,另一方面与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共读,和当下的群文阅读、整本书的阅读体式,让学生能够广泛的涉猎,通过分享读书感受,做读书摘记,写读后感进行读书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由:“读得懂”到“懂得读”。把读书与思考结合在一起。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丰盈孩子的心灵,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除了读有形之书,还要读生活、社会这本大书。如优质的电视节目,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百家讲坛”等,都可以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其中,从中收获于自身有益的知识和文化。而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们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新冠病毒疫情,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体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读书联系到做人,作为语文老师,这个时候就要让学生把所读的书活起来,和世界、人生、生命相联系。
读书和写作其实是分不开的,有了读便有了要写的冲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自由书写,自由发表的氛围。根据孩子们的课业量以及当时当日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孩子们日有所写,日有所获。不限定条条框框,只管自由书写真性情的文章。做到言之有物,然后再做到言之有序。少写大作文,经常写片段,复学之初,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读写结合的片段作文训练课,发现孩子们面对自己所经历的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片段写得有真意,有真情。这样的作文课孩子们有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模仿优秀作品,在模仿中不断的求变,能够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正如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的: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个思想活,成功的教育,无论是谁,支撑他站立在教育大地上的力量,一定是思想。陈日亮老师对于语文教育的坚守思考实践,都是出于他对于语文的大情怀大承担,才有了他独特思想光芒的绽放。接下来我将,继续阅读陈老师的著作------《我即语文》,全面深入地去读懂读通陈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信仰,学习其精髓,内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一些大气,少一些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