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君
宁波市咸祥中学 315000
心理暗示作为一项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着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心理品质,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本文尝试从形体舞蹈选修课与心理辅导融合入手,探索心理暗示调节策略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形体舞蹈选修课成员每周一次课,课时时长40分钟。本次研究中分为两个教学班:高一学生班级33人,采用常规的形体舞蹈教学方式;高二学生班级35人,采用融入。两个教学班学员均为女生。
一、心理暗示调节法融入形体舞蹈选修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的探索
1、灵活运用心理暗示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多元压力源的承受体,在他们的背后有着繁忙的学业压力、封闭而相对单一的校园生活环境下产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亲子家庭困扰等不同问题,而她们的自我调整和自我疗愈的能力还很难与生理成熟同步。因此,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暗示的策略,更多在于帮助学生觉察自我,提升自我调节和疗愈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音乐调控情绪:舞蹈的学习,跟协调性、节奏感、灵活性、柔韧性有关,当发现学生情绪波动或消极存在时,如遇到动作展示不会时出现的紧张焦虑,通过舒缓音乐有意识强迫他们把注意力从应激刺激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来,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理解音乐,暂时停止舞蹈动作。
语言暗示和表象训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前都在舒缓的音乐声中给学生自然放松一分钟,指导语:“请你闭上眼睛,调整自己的呼吸,心中默数5-4-3-2-1;听,音乐,你看到了自己轻松、开心的样子,你感到很放松——很自由——很??”。在练习巩固动作前,会有一个负性情绪的回忆和唤醒过程(较为激昂能引发紧张情绪的音乐伴奏),指导语:“请你在头脑中搜索近阶段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引起你情绪不好的事件或前几节课中形体训练中感觉最难掌握的动作,感觉到当时自己的感受了吗?好的,接下来我们自己练习本节课的动作和组合,让不好的感觉释放出来或暂时远离我们。”表象训练是在暗示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动作或者练习情景,从而提高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在训练中对于成功动作表象的体验将起到动员作用,让学生充满自信,达到最佳的状态。在每个环节开始和结束,都可以灵活穿插学生积极的表象。在前期的适应期过程中,更注重教师的语言暗示引导,当学生能完全适应上课模式和熟练掌握时,学生能根据音乐信号自行开展相应内容的冥想回忆。
2、放大“镜子”作用
形体舞蹈房中最有利于学生自我对话的条件就是一大面“镜子”。在自我暗示的过程中更能起到持久作用的是学生适应和熟悉教学节奏后的自我对话,而这种“自我对话”的完成更多依赖于在学习动作和动作练习过程中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来完成与自己内心之间的的谈话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不断学会接纳镜子中的自己;学会欣赏镜子中的自己。积极的自我对话有助于将显意识和潜意识集中到积极的意识焦点上。在学习适应阶段,教师会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对话的积极暗示语,例如:“我可以学会这个动作的,再练习几遍”、“我跳的很好,我一定行!”、“这个动作做错了,再来3次”、“马上跳,要马上巩固”等。利用与“镜子”的自我对话,掌握自我激励、自我要求、自我批评、自我惩罚、自我提醒、自我总结的自我对话方式,并能灵活地运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除了看到“镜子”我,还能清楚的看到同伴们的状态和变化,能产生积极地对比和影响作用。
二、心理暗示调节法融入形体舞蹈选修课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本研究将高一和高二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教学实验,高一教学班采用常规的形体舞蹈教学,高二教学班采用融入心理暗示策略的形体舞蹈教学。研究工具采用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前后测实验研究(量表信度为0.87,重测信度为0.83)。前测安排在《形体舞蹈》开课前,后测安排在最后一节课后,问卷施测时间间隔较长。
通过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比较显示,高一教学班采用常规形体舞蹈教学后,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平均分的前后两次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而高二教学班将心理暗示策略融入形体舞蹈在自我效能感的前后两次比较显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分析结果说明,通过《形体舞蹈》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将心理暗示的策略融入形体舞蹈训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为显著。(见表1)
表1:自我效能感(GSES)前后测
三、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形体舞蹈教学的初试
形体舞蹈训练,伴随音乐,通过身体动作可以带动心理,在一种近乎潜意识的状态下,用肢体语言宣泄感情和内心冲突,从而释放各种困扰,以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学生们选修形体舞蹈课程往往会由于不同的条件会有一定的同质性,这为团体形式的开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开始思考逐步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策略运用到形体舞蹈的教学中去(见表2)。在课开始前的团体暖身和破冰,这个环节的插入可以结合积极自我暗示,例如让学生用舞蹈动作来介绍自己(表达自己),或用舞蹈动作来寻找协作伙伴(芭蕾基础练习需要互相配合帮助)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自然地用舞蹈的方式来学会交往,回避了个别学生在语言表达、个性内向等问题,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同时也是一种自信训练。在形体舞蹈学习和练习的环节加入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舞蹈动作展示中分享她们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同理心,成员之间形成自尊、接纳、合群的心理素质,在团体合作与分享中体验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在形体舞蹈课的学生动作展示环节,让一些学生以组合小组的形式来展示动作,通过小组的团体动力给予个体支撑和归属感。
表2: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形体舞蹈的形式
四、反思与收获
在形体舞蹈课教学结束前,对两个班的学员进行了课后评价性的问卷调查。通过结果反馈,学生们普遍感受到形体舞蹈的训练与学习能对自身的很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个人心理品质上的提升要多于生理改变上的关注。
对课程的课后评价来看,大家都对课程的开设过程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将心理暗示的策略融入到形体舞蹈课程中的班级学员,她们通过学习和掌握的过程,更倾向于关注自身的改变和评价,自我力量的强大和自我调整、自我疗愈的能力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不断进步,对自身心理内在品质的提升体验更为深刻。结合两个班前后测实验的结果,学生自己效能感的提升就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趋向更为积极正向的风向标,学生开始更加接纳自己,开始欣赏自己,能在人际沟通、情绪调整中学会调整自己,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