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
江苏泰州实验学校 225300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然而,社会和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劳育的现象一直存在,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一直被忽视,学科失衡,不考不教,劳动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副科,得不到家长、学生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重要思想,提出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加强劳动教育具有如此大的时代意义,那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呢?我在带班实践中,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劳动精神、重视劳动实践、增强家校合作等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班级劳动教育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中,劳动教育是最为薄弱的,由此出现了一些学生厌恶劳动、不愿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等现象。“唯分数论”,简单粗暴地认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将来从事体力劳动行业是学习能力差的一种表现,这些对劳动教育的偏见也造成了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甚至有些家长和老师把劳动当做一种惩罚,造成孩子厌恶劳动。阻碍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表示,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创作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歌就道出了劳动的重要性,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是有助于大脑的增强和发展的,它能让人的大脑变得更灵活。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反复强调劳动光荣这一理念,通过书籍、影像资料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自豪感。使家长和孩子明白,劳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动手劳动,人大脑皮层才能得到充分运动和开发,从而使大脑得到强化发展。扭转他们认为只有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才对智力发展有用的错误观念。
二、培养劳动精神
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老师要通过在集体中开展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不能仅仅认为老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生活劳动能力、劳动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应把劳动作为积极的教育手段,使学生乐于劳动,能够从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应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平等看待劳动教育与智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劳动教育界定为人格发展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通过日常教育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要树立劳动的榜样,从精神上鼓舞学生热爱劳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趋于完美的源泉。
三、重视劳动实践
劳动虽然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切忌搞形式主义,要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经常性、连续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我校北校区的“红领巾小农场”是孩子的劳动基地,每个班级承包自己的农田,作为班主任的我带领学生为班级小农场浇水、施肥、育苗。孩子们常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去照看菜地,浇水,除草,丝毫不懈怠,“红领巾小农场”的开辟,让学生锻炼了劳动技能,体验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不仅如此,我们班的孩子还利用从“红领巾小农场”收获的蔬菜制作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平凡的蔬菜在孩子们的手中或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趣味盎然。
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大好时机,腊八节,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带领孩子们来到食堂,认识制作腊八粥的原材料,现场观摩腊八粥的制作过程,高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露上一手,积极参与到腊八粥的制作中来,体验了劳动的快乐。端午节,孩子们绘彩蛋、编蛋兜,制作百索绳和香囊,动手动脑,首脑并用,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体会集体劳作的乐趣。
四、增强家校合作
我充分利用学校举办家长会、平时散学和家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引导家长认识到劳动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作用,引导家长转变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家庭和学校劳动教育的相互关系,使他们懂得劳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在孩子家务劳动中积极地引导他们、协助他们。我也会适时适量的安排一些诸如洗碗、打扫、洗衣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家庭作业;利用每学期的家长微课程,让家长走进学校,开设劳动课程。本学期,我们班的家长准备的微课程是烘焙美味小饼干。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了解了饼干制作的材料,在动手操作环节,孩子们将小面团搓揉,制作出饼干,最终,孩子们不仅享受了美味的饼干,更是在劳动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保持思想上的一致性,是对班级顺利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
家务劳动具有教化作用,是孩子在家庭中去接触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部分家长的溺爱,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三四年级还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能分担一些家务事,引导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参与一些有关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适时给学生适量安排一些类似洗红领巾、洗书包这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家庭作业,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劳苦,在最平凡的家务劳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劳动成果,从而尊重父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长辈、自立自强的品质。
五、完善评价机制
完整健全的班级劳动教育还需要制定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不能简单以“多与少”、“对与错”来评价学生的劳动,为了营造“人人爱劳动”的班级环境,我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劳动的形式,为自己的组争夺“劳动之星”。每个学生还有一本“劳动存折”,记录自己参加校内外劳动的情况,“劳动存折”使得劳动的过程和评价反馈得以留存,成了学生最好的劳动行动指南。学期末,我会根据“劳动存折”的储存值,兑换相应的奖品,并对劳动次数多,评价高的孩子发放喜报。这样的评价不仅在班级里树立了更加直观的榜样典型,而且落实了劳动行动的反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班主任,更应该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增加学生的劳动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激发劳动的乐趣,补足素质教育的短板,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努力培养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