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天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大坡镇中心校336100
摘要:伴随着《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等电影的热映,校园欺凌现象已普遍存在于人们视野中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和国民思想素质提高,更多校园欺凌事件被曝光。过往游走于灰色边缘的校园欺凌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怎样才能保护孩子们不被欺凌所伤害?怎样找到有效地解决途径在这样事故?此种社会背景下,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环境;校园法规
引言: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校园欺凌现象特征及危害表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治观念淡薄等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由此,本文提出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构建和谐家庭成长环境、提出重视法制教育与强化心理矫正和保护等相应对策。以期建构和谐校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一、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在学生进行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在学校里不仅可以学习到各种技能,同时还情感上的交流,而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在学校里主要由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师生关系不和谐、交流不通畅以及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度不够、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相关措施不够完善所导致的。学生在上学的过程中,难免或因为性格或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升级,如弱势的一方忍气吞声,而强势方不依不饶,就有可能出现欺凌现象。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也使得一些同学陷入欺凌与被欺凌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有的迫于强势者的压力或为求自保而加入欺凌一方,面对欺凌行为,多数人的沉默与淡然态度,也将被欺凌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在一定程度上略了德育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忽视了其身心发展,心理压力过大。同时据研究发现,欺凌现象高发的学校往往对相关事件监管力度不强,相关的情绪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应对欺凌行为的教育不够。教师未及时发现欺凌问题并制止或处理方式不当也是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电影《少年的你》中老师对欺凌行为并非不知情,但当看到被欺凌者椅子上的红墨水时却只认为是恶作剧,没有具体针对欺凌者的呵斥,事后并未作任何处理,这种不报告、不作为或处置不力的行为都助长了欺凌者的行为。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然因素,从家庭层面来看,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家庭环境具有一定的显著特征,往往表现为家庭结构功能缺失。从案例实证分析看,在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很多欺凌者绝大部分来自惯用缺乏家庭情感的温暖,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氛围紧张,甚至发生家庭暴力,且父母在其殴打别人的行为时,缺乏对其严厉正规的教育,或经常以打骂作为惩罚,还有大部分农村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管教。被欺凌者的家庭特点只要有:家长管教专制,家庭氛围不和诸,缺乏民主,父母之间地位不平等,父母和孩子关系不融洽等。研究发现,长期没有父母陪伴的,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这种欺凌行为高发的人群还包括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父母的缺位使得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也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缺失。
二、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统筹治理
尤其是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网络环境和的整顿。社会文化环境良好、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等大环境可以将校园欺凌行为防范于未然。另外,为家庭结构功能的维持,可以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异地高考政策”等政策,可以减少留守流动儿童因远离父母得不到管教而导致的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同时促进家庭文化的教育宣传,使家庭在青少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完善校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校园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要制定专门的实施流程等。学校不仅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校园欺凌专题,鼓励学生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建立惩戒机制,加强“家校-师生-父母子女”间的沟通协商机制,及时矫正和预防欺凌行为。还有,加强对教师的“防欺凌”培训,内容包括面对欺凌行为的上传上报机制及合适有效的处理方式等,杜绝不管、不问、不上报或者简单粗暴的惩罚等不作为的失职行为。
(三)要关爱个体成长,矫正扭曲心理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校园欺凌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对于欺凌者,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矫正其扭曲的心理倾向,通过人文关怀、榜样学习激发其宽容、包容的道德品质。对于受欺凌者要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当发生矛盾是要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沟通,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时,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不能味忍让,寻求多方面的帮助,鼓励学生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
对于旁观者,教师或者家长应该灌输“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学会集体荣誉感。构建“防欺凌机制”协商治理机制,搭建防欺凌渠道,及时制止矫正欺凌行为。
结论: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当今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层面的群体性行为失范,这种不良行为,会对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要对校园欺凌进行有效地防御与治理,对欺凌行为进行的有效分析,找到解决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找到有效地解决办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保障,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日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单佳楠.校园欺凌系列心理课程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23-25.
[2]赵宇灵.我国治理校园欺凌立法刍议[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8(06):34-37.
[3]周晓萱.家校社合力推进“中小学欺凌”预防[J].法制与社会,2020(17):139-140.
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2019B155《校园欺凌现象、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以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新龙学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