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西藏山南市完全中学856000
摘 要: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素质教育理念受重视程度越发提升,中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促进素质教育而言,意义非凡。在中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而且需要充分关注学生自身行为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切合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下面,本文从西藏角度着手,简单叙述了新时期民族地区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西藏地区;民族地区;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带来无可忽略的支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上的需求,更是人才自身综合素养上的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良好德行素养的人才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全方位地增强养成教育,教授学生如何做人,这是当前民族地区中学需要重点考虑的工作。根据相关调查报道来看,现阶段我国西藏地区学生养成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对其原因作出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学养成教育缺乏明显的针对性与实践性,这导致学生自身成长受到巨大影响。鉴于此,教师有必要探索出新时期下的民族地区学生养成教育新方案。
一、西藏民族地区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巩固。但是,在现有西藏民族地区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却发现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养成的状况并未伴随年龄的增加而巩固,甚至还衍生出有减无增的趋势。这说明现阶段养成教育仍旧未受到充足的重视。我国西藏农牧区的中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监督不力、学校教育重视不足,在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养成教育所拥有的教化作用逐渐丢失。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客观条件的限制,来自于牧区的学生行为习惯往往比来自城镇学生的行为习惯差些,存在大量不讲卫生、公德意识薄弱的问题,此类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学生所接受过的优质教育少之又少。面对种种来自于西藏民族地区的学生养成教育的问题,新时期的教师有必要积极的更改现有教育模式,从多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西藏民族地区学生养成教育的针对策略
(一)转化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
养成教育是学生德性素养形成的关键,而养成教育观念则是教师所做出的所有行动的指南。积极的转变现有教育观念,强化对养成教育的重视,这是帮助西藏地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首要任务。各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师都需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责任,明确现阶段中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行之有效地摆脱传统的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观念的束缚,将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以及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支撑。教师在针对性的开展养成教育的时候,需要充分结合西藏地区的特殊情况,从而为藏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有力的帮助。
(二)打造联动机制,促进全体参与
针对于西藏民族地区的中学生养成教育应该是全员共同参与的,是包含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在内的崭新联动机制。
首先,学校成立相应的教育领导团队,校长先行负责进行联动教育,学校的团支部、政教处以及教育委员会共同参与其中,教师作为最基层养成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学校领导实行崭新的工作值周制,分工合作开展各项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事故认定方法等系列规章制度,以此来保障养成教育的正常开展;其次,成立养成教育专门指导团队,每位行政领导分别负责相应年级,年级组长则负责管理同级教师,同级教师负责进行深入管理;最后,班级内部成立相应的养成训练团队。班主任作为组长,而其他教师则层位组内成员,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除此以外,相关中学还可以常识性地外聘辅导员,使其成为组长,定期开展相应的校外巡查活动,具体范围包含三对网吧、舞厅以及台球室等,结合巡查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养成教育对策,满足藏区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切合地区需求,促进学生成长
在西藏地区开展的中学生养成教育需要避免生拉硬拽其他地区的学生行为规范或者是照抄其他地区的教育管理方法,而是需要充分结合西藏地区的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区域生活特性,制定出符合地区学生实际生活情况、日常学习情况、符合校园的发展需求的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不管是养成教育基本内容还是相关形式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区域性和时代性等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接受养成教育,并将其内化成自身行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教学引导,促进习惯养成
如果想要行之有效地推进现有中学养成教育的行进步伐,全面推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课堂教学显然是最为主要的渠道,而教师则是教学的关键。我国西藏地区的中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仍然存在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不足的问题,这将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面对此种情况,相关教育单位有必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结合严格的纪律约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营造出开放活跃的学习氛围,充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认知需求,重点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其学习能力,促使其形成更为深刻的探索欲望。具体来讲,教师需要从如下几点着手:第一,教师为学生提供正确合理的引导,加大对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的解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等等。第二,引导学生在现阶段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阅读大量课外书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参与的良好意识,指引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满足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成长需要。第四,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西藏地区的中学生,尤其是来自于农牧区的学生普遍具备较为显著的特征行为,具体为不愿意表现自我、从众意识强烈等等。教师需要结合西藏地区的中学生特征,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养成教育。
结束语:
总之,针对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其将会对学生成长造成无可忽略的影响,而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往往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用于为学生创造出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学昌.西部民族地区乡镇小学小班额班主任管理工作略思[J].新课程研究,2019(16):123-124.
[2]吴佳辉. 宁夏回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西华大学,2019.
[3]包风玲.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