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江苏泰州实验学校
四月下旬,树木葱茏,繁花飘香,风中不时拂过夏的气息,此时中华大地疫情减缓,泰州地区也复学了。学生提交了假期中写的作文《那一刻,我长大了》,这是部编版五下第一单元的作文,批改完后我沉默了。让我陷入沉思的不是作文中错别字明显、语句不通、描写不具体不生动等普遍问题,而是其中充斥着的各种口号式、僵硬症、模式化等假大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问题,沉默中我问自己。我又一次翻开学生的作文——
超越年龄的早熟,是真是假?
丁同学的作文映入眼帘——“记得我八岁生日那天,父亲推着一辆帅气的自行车走进家门,他筋疲力竭地对我说:‘孩子,别愣着了,快骑一下,看看怎么样。’我一下子心酸了。”看着父亲推了一辆自己梦寐以求的自行车过来时,八岁的“我”当时的反应竟是心酸了。第一反应不是兴奋反是心酸,真的是孩子早熟,第一时间体会到父母的爱了?接着是耿同学的作文,她6岁学轮滑摔跤哭了,爸爸跟她讲道理:“孩子,世界上并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想赢却不想付出行动的人……”6岁的孩子能听懂吗?说实在的,这一大通道理抵不过一句“你好好学,学会了爸爸给你买玩具买好吃的”管用真实。当然,耿同学最后学会了轮滑,“爸爸说:‘嗯,很厉害,因为你长大了,会勇于尝试坚持于一件事情了。’说完,一两滴泪珠落在了我的手背上。在那一瞬间,我想,从此我长大了,不再是个孩子了。”看到孩子学会轮滑,爸爸竟哭了?而“我”竟也在这个时刻感觉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了?为什么这些事看起来似真实假?这种种不协调、不可思议的背后,归根究底是因为这些不是真实的事例,是孩子编造的,当然也可能是几件事的嫁接合并或模仿借鉴,这些事并没有真正触动小作者的心灵,让小作者产生长大的感觉。所以如果事例都是编造的,那长大的感悟更是虚空之上的虚空,哪有一点触动人心之语呢?所以才有了作文中这一个个看似早熟的孩子。这一个个“大人”——老气横秋僵硬呆板的“小”大人。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对是错?
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玩起了深沉,王同学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岁月不饶人,岁月是把杀猪刀,它如同一个沙漏,一旦沙土流完,这一生就到终点了。沙土刚开始流的时候,人还是一个小婴儿的状态……”这么沉甸甸的感慨,出自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之口,正常吗?你相信吗?一番感慨过后他写了自己的妈妈辛苦上班一天后,自己心安理得地不停要求妈妈做这做那。我看不出开头的一番感慨与后文的事例之间有什么联系,但他为何这么写,我想应该不是出于本心吧,有可能他只是觉得这样的开头很酷,能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它与这次作文搭不搭,用在这儿对不对,他也无暇多虑了。
文不对题,是有意还是无意?
小丽同学的作文前半部分寥寥数语记叙了爷爷教自己骑自行车的事,紧接着她的感悟是这样的——“看着爷爷回屋的背影,瞬间泪流三千尺。我在家长的陪伴中成长,我从中不禁悟出一点道理: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酸甜苦辣,但都有着快乐的时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那一刻,我长大了!”这事例和感悟搭配得如此牵强,不免让人产生“头小帽子大”的感觉,亦或张冠李戴的错觉。
这应该是写着写着偏离了航向,最后终于想起这次作文的主题,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快加上“那一刻,我长大了”敷衍了事。吉同学全篇轻描淡写了自己贪玩被小狗咬到了,奶奶带自己去打疫苗的事,结尾处他写道“经过这件事后我明白,时光过得很快,一转眼,我都这么大了,所以我更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看着让人一头雾水,前言不搭后语,且,作文中讲的是奶奶,最后为什么又说“回报父母”?这作文根本不走心啊!
凡此种种,不一一赘述。当读书变成为读而读,当写作变成为写而写时,读书与写作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边看边思,我努力探寻答案——
孩子们啊,是为写而写,因为老师布置了作文所以我必须写。因为作文要求写出“我”长大,所以“我”必须在作文中长大,不管文中的事例是不是真的能反映出“我”的长大,反正在文末的时刻,我必须长大,哪怕强拉硬扯,我,也必须长大,哪怕风马牛不相及我也必须在这一刻长大,否则就不点题,否则就偏离中心了。
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更注重教给学生作文之“术”,怎样把作文打造得文从字顺、立意新颖,怎样首尾呼应,怎样点题点中心,而忘了一篇作文的魂——以“真”为本。这样精心打造出来的作文与精致的布娃娃无异,虽精致却毫无生气。更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既不精致又无生气。小学生作文还在起步阶段,可是已经有不少孩子能毫不费力地编造起一篇篇辞藻华丽语言流畅甚至立意深远的假话作文了。
《那一刻,我长大了》这篇作文特别需要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因为这是一篇直击学生心灵的作文,说玄一点儿,它需要佛家所说的顿悟,就在那一刻,“我”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而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需要一件事的触动,故而写这篇作文选材很重要,选材的第一条件——“真”事为上。究竟哪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触动了你的心扉,让你在一瞬间有了长大的喜悦、期盼、感触,甚至是长大的悲伤、遗憾?真实发生的事有生活的气息,读者容易读进去,写起来也不会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语,电影《误杀》里男主角说“说假话会担心露馅,但说真话就不会。”这就是真话与假话的区别,说一处假话就要若干个假话来圆谎,哪一处出问题了漏洞就出现了,而孩子们的编造能力有限,更会显得捉襟见肘,处处漏洞。而这篇作文如果没有真事为本,根本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文字,抒发不出真情实感。“真善美”,“真”字当头。如果作者不在文中表露真实的心声情感,却靠假话拼凑,那么这篇文章真的就是“作”文了,有一种“作”的感觉。成人如此,更何况是刚刚进入作文领域的小学生呢,从小就假话连篇,成长的代价要孩子们买单,但这真是孩子之过吗?
假作真时真亦假,尽管出现了很多小迷糊小深沉小聪明,尽管这些孩子在学习作文的路上一时失去了初心,忘记了“真”的重要性,但真作假时假亦真,真正的好文总能脱颖而出,动人心扉。那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一张照片——凝聚真情,记录成长之快乐
李同学的《卖报卖报》就让人眼前一亮,由翻到卖报时留下的一张照片开头,引起了自己对卖报经历的回忆,初时胆怯,后友善的老爷爷买走我第一份报纸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慢慢变得勇敢,终于卖完报纸,获得成功——“是的,就在我卖出第一份报的那一刻,我真的长大了,我不再那么胆怯了,变得勇敢了。我注视着那张照片,笑了。”卖报的经过即是成长的过程,历经锻炼才能变得勇敢自信,才能收获成长的快乐。真事真情也才能获得大家真心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