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公民意识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侯文华
[导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不能一味注重成绩提高
        侯文华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第一中学011600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不能一味注重成绩提高,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建立的人品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将道德价值观应用到生活中,教导学生尊重他人,维护公共利益、爱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公民意识;课程教学

引言:公民意识培养的核心是让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负责任地参与国家与社会管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每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与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我在此谈谈初中道
德与法治课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几点浅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团结奋进的精神,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对自己负责、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深化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认识,激发他们以饱满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定制度自信,从而为将来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关注公民意识的培养是21世纪全球共同关注的教育主题,青少年是各国在公民意识培养中最受关注的群体。不少国家最新的教育报告中,都强调对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培养。可以说,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则必须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培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的方法
(一)榜样激励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激励不是空洞说教,更不应该是无中生有,教师应结合所授内容搜集与筛选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如历史人物、中外名人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优秀榜样来宣传,以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道德素养,从而树立公民意识。例如:在教授“凝聚价值共识”时,我引用了钱学森的事例,钱学森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丰厚的报酬以及至高的社会地位,毅然选择回国投身新中国的科研建设中。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一切名利毅然决然选择回国的原因,探究他如此选择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学生通过交流不难发现从钱学森身上折射出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爱国精神。通过对钱学森的事迹深入探讨,学生深深体会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利用情境教学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的学习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有利于提高育人水平和功效。

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经常尝试的朗诵、讲故事、唱歌等方式进行情境渲染,让学生的情感在激荡中萌发。例如:在教授“公民基本权利”时,导入环节设计了“真心话大冒险”,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特别提出表现出色者可以和老师进行真心话对白,学生异常兴奋,当进入师生互动的环节,我特别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的QQ密码是多少?(2)你是否浏览过不健康网站?(3)你爸妈每个月工资是多少?(4)你的日记被家长看过是否会生气?当几个问题问出后,学生反应强烈,有激动、有紧张,甚至还有愤怒。面对学生的种种反应,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隐私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隐私是道德的呼唤,在师生活动问答的情景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在实践中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
        所谓责任,就是在做什么事情之后自己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在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从心理上认可责任担当意识,才能使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集中投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极为重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自己所认知的责任意识来进行探讨,从而积极参与到道德法制教学中,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和他人,让学生将自己所了解到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或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不断结合生活实际,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例如:教师在开展初中“交通安全知识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找一下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关于交通安全知识的材料,让学生上课时将材料带到课堂,教师也要将不同的交通标示给学生讲解,在课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程中就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解析交通安全知识来互相加强认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肯定也会经常遇到些交通事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关于交通安全的宣传片给学生浏览,在课程中结合实际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增强其责任感的同时提高个人的整体素养。
(四)开展家校共育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通过学校教育进行的,但学校教育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不能脱离家庭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等,尤其是涉及到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的情况更要及时交流与家长沟通。同时,运用微信群与家长保持联系,向家长传递法治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传达孩子在校的情況,争取家长的协作,也让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和社会活动中的行为体现,以及是否能够做到知法、守法等,从而达到共同教育目标。
结论:总的来说,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公民意识在道徳与法治课堂上的渗透,逐步完善起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毕生事业。
参考文献:
[1]马晓环.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225.
[2]周华.出其不意 方能引人入胜——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的导入艺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256.
[3]白文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才智,2019(04):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