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选扬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9级教育管理研究生 650500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2018年09月10日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
?
习近平主席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定性,强调中国的教育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对教育体系内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培养立志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的青年才俊。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社会发展的马车隆隆向前,大家的物质生活也日益富足,不幸的是,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有很多的青年学生迷失在物质享受的沼泽之中,不能自拔。科技快速进步,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的多元和自主,青少年的生长环境也由此充斥着以“自由、民主”为幌子的西方享乐主义思想,而青少年时期恰好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对于一个人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智力的不完全发展和涉世经验的不足,使得青少年并不能独自辨识是非,正确地吸收有利于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青少年需要了解自己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这些都是奋战在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中小学老师有义务给他们诠释清楚的知识,而且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为了达到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我认为从三个方面入手比较可行:
第一,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青少年学生爱国。得益于时代的发展,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手段变得非常丰富,每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思想成为他们“三观”成长过程中的绿色养料。用爱国思想作为导航,以此来构建学生的道德观念,这是从思想上根植爱国主义。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教育片、纪录片,比如:《厉害了我的国》,《这里是中国》,《创新中国》等,这也是一个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的好方法。
在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我们要告诉青少年学生,从思想上爱国,做好学生分内之事,在学校遵守校规,在社会遵守公德,摒弃那些怪异的想法,先做一个好学生,再做一个好公民,继而做一个新时代背景下满怀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中小学老师不仅要教导学生从思想上爱国,还要教他们如何把这种思想施之于物,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为。古语云,“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认知水平,是对道德观念的实践和考验。老师要时刻教育学生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要“用行动去搭建思想的高楼”。往小了说,就是在学校爱护校园美丽的环境,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大喊大叫,上下楼梯靠右走,在教室宿舍轻声细语地交谈,不打扰别人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往大了说,就是自觉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礼仪,支持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声援爱国主义活动,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爱自己爱别人,爱身边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把爱国之情倾注到那些能提高自己、温暖别人的具体事物之上。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表现和要求,这不是苍白的口号,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实在在的东西。小小的爱国行为虽然作用有限,但汇聚起来却能形成一股风潮;伟大的爱国行为看似遥不可及,实则只是一个个小的爱国行为不断累积的结果。作为国家教育基石的中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教导青少年学生们积少成多,累小为大,聚沙成塔,为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引领新气象的栋梁之才夯牢根基,打实基础。
第三,除了培育爱国思想和教导青少年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为,中小学教师还要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信念。青少年学生应该感到无比地自豪,能生在如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能活在如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能赶上如此的大好时代,在强大祖国的荫庇下安心地学习。在国家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实现的今天,伟大的国家、伟大的社会、伟大的时代在召唤,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什么理由不敞开胸怀、张开双臂去拥抱伟大的时代?有什么理由站在原地停滞不前?有什么理由不用实际行动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呢?
?
当世界伴随梦想而奔跑,全体国民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更应该加倍努力,高举时代的旗帜,扬起时代的风帆,搭上时代的列车,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添砖加瓦。这不仅是青少年学生使命和目标,也应该是一种责任和信念。
中国梦,也是我的梦。作为中小学老师,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发展是向前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小学生爱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