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盐城师范学院224500
摘要:本文立足于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江苏省定向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江苏省;定向师范生;教学;定向师范生队伍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定向师范生需要发挥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对江苏省定向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定向师范生“下得去”
为进一步改善薄弱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2017年以来,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建设项目、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教学园区寄宿制集中办学项目、第三初中教学园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项目、“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项目等七大类25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608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1935万元。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体育运动场面积等均已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
二、定向师范生“留得住”
1.加强校园品牌建设以环境留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古人亦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对住所的追求,从另一侧面来说,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让定向师范生们安于清贫,乐于三尺讲台育桃李而不悔,首先要让他们拥有一个满意的,让人得以思想升华的工作环境。
一是强化校园设施建设。好的环境会让人流连,根据校园实际地理环境,在建设上,除了功能场所的必要建设外,要注重绿化布局,注重色彩的搭配,注重亭台楼榭的配合与墙体的合理利用,营造出幽雅静美的育人环境,把校园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一方净土,容易让人产生校园依恋感。
二是注意挖掘校园内在文化,结合学校实际,从校史、内蕴、管理等方面创建校园品牌,让每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创建中得以体现,让全体定向师范生以校园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增添定向师范生的存在感、成就感,从而更好地融入校园,教书育人。
2.提高校园人文关怀用感情留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教育,它需要的是一个有较强凝聚力且方向一致的团体。在共同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同事间的友好相处,融洽的关系对定向师范生队伍的稳定有着一定的作用。
一是政治上关怀。要引导定向师范生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树牢“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终以“四有定向师范生”为标准,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
二是生活上关心。坚持以党建带动工青妇工作,及时妥善解决定向师范生在生活上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断增进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干好工作。
三、定向师范生“教得好”
1.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狠抓"控辍保学”
坚持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大力帮扶、精准控辍”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和“双线八包”工作机制,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考核问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精准掌握适龄学生就读情况。每学年初将0一18周岁户籍信息与在校学生信息进行比对,精准掌握县内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联合公安、各乡镇,依托新疆公安大数据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核实莎车籍适龄学生异地就学情况。积极与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及内地省市教育部门对接,对疑似失学辍学情况进行逐一核查,依据核查结果建立“一人一档”,实施动态管理,异动跟踪,确切掌握莎车籍适龄儿童少年在疆内、疆外就读详细情况。
二是扎实推进户籍信息纠错工作。逐一梳理,分类建立在校学生问题户籍人员信息台账,组织定向师范生入户采集佐证材料并推送至相关部门,经审核无误后更正学生户籍信息。
三是加强技术应用,实施动态监管。自行研发'到校率统计系统"进行动态监测,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倒逼学校落实每日学生到校点名、倒逼学校严格履行学生请销假、倒逼学校严格落实无故不到校定向师范生家访、倒逼乡镇政府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破解了以往控辍保学工作逐级执行难、人工汇总数据不精准、数据不连贯等难题。
2.聚焦教育惠民,精准落实学生资助
坚持把学生资助作为教育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使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
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相关成员单位扶贫工作联动机制,建立扶贫工作联系会议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落实。
改进资助工作程序。将原来以学生申请为主的“自下而上”资助程序,改进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资助程序,教育局、扶贫办、审计局等多部门协同,县乡村层层审核把关,确保精准资助、不漏一人。
结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只有更好地优化聚才用才育才的教育大环境,才能让人才更有向往感。让优秀的教育人才安心致教,立德树人,让定向师范生人才扎根故土,让外来定向师范生人才宾至如归,共谱教育华章!
参考文献:
[1]黄旭元,秦建晔,朱堃,唐红梅.乡村医生培养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01):25-26+49.
[2]王宇彤,王兴林,王凤兰,王国林.加强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0):1054-1057.
[3]高鹏,吕世军,杨晓,于斌,贺圣文,秦骁强.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02):178-180.
[4]周玲,何雯.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心理契约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04):56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