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中学 068250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应试教育横行的今天,语文的核心素养曾一度被忽略,广大家长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见愈演愈烈。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大语文思想的普及,以及国家倡导对传统文化的重拾与培养,让我们看到了语文的春天。对于高中生而言,显然已经错过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黄金时代,繁重的升学压力让很多考生无暇读书,心有余力而力不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内涵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模型仍在构建中。对于语文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应该积极参与到语文核心素养建设中来,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构建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1.1基础性
作为语文工作者,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授合适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在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另外,由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最基础的,只有自身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是这些分,应该让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别的科的题,现在来看,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比如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只有理解透彻文字内容,才能去解答。甚至在高考数学题中曾出现文言文的题目(勾股定理),这都是在彰显着语文基础性的地位。
1.2动态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丰富语文知识、拓宽语文思维、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在高中必备64篇文言文诗文中,有50篇是初中的内容,但是即便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很难准确的背诵并默写出这些原本初中就应该掌握的知识。正所谓“学海无涯”、“书海无涯”。我们不能抱着等待的想法,用静止的思维来看待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要时刻明确,这是一种动态的能力培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3终身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终身性特征最为明显,笔者认为这也是动态性的一种延续,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处处有语文,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作为一道别具特色的语文考题。尤其是成语题,病句修改题,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社会。甚至是以前最为神秘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现在也褪去了神秘的面纱,由以前的“众人妄自猜测”发展到现在的“众人皆知”。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不得不感叹,语文题越来越活,思维越来越复杂,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2.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同时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平时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语感”。在做题的时候,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在理解言外之意的时候,这个语感就显得那么重要。
语感强的学生做题又快又准,甚至在让他讲题的时候可能自己并不是很明白,但就是能做对。有的同学说,这就是“蒙”,是概率的问题。如果说一次两次叫蒙,那如果每次都这样,那就不是蒙了,而是能力了,这个就叫“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2.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和语言在发展中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所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重要部分,可使学生获取到语言和文学形象直觉体验。在学习中,当你真的学进去以后,确实会生成一些简便的,有规律性的,甚至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条框,我们在平时的讲课中,一讲到这些内容就会让很多孩子竖起耳朵,拿着笔记本,一字不差的记下来,可是结果呢,这些方法真的适合每一个同学吗?真的适合每一道题吗?如果我们真的能找到所谓的“万能模板”,那么是不是还有学习的必要呢?能力应该在发展中获得提升,而不是期待在等待中发生质变。这不科学。
2.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通过品味语言艺术、阅读鉴赏优秀作品方式丰富自身情感、领悟人生哲理,并将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最明显的是在诗歌鉴赏题目中。每一届在讲授的时候,文言文和诗词是花费时间最多,但是效果却是最不明显的一部分。例如关于情感类的题目该怎么答?思路是先说情感,再说手法,最后进行分析。框架有了,可是在做题时,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只会答框架,不会往里面加内容,不会分析。有的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机械化的作答,没有一丝美感。特别是在文言文的翻译上,十分的分值,最后的平均分基本上就徘徊在三四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学生的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去了哪里,单纯靠所谓的技巧是不是会折断学生语文学科思考的翅膀。
2.4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可以很好实现文化传承和理解,这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里,有一个叫做文化自信。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传承。语文学科就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突飞猛进,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那么作为精神的载体——文化就显得更加重要。传承的前提是理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语文核心素养。
三、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3.1正确设定语文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将当前语文课教学目标设定从原来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升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而是在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3.2积极引入情感教学
自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之后,要求学生在认知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做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通过创设情境,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比如,在讲司马迁专题时,就可以把屈原与司马迁的生死观进行对比,来场辩论赛;在讲《窦娥冤》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排练,自己做道具,用情景剧的形式来演绎;在讲曹操专题时,可以用朗诵的方式再现这样一位乱世枭雄的身影。不要忽视孩子的创造力,这就是语文核心素养。这会成为他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忘怀的记忆。
3.3改评价,感悟情境
核心素养属于软实力,很难通过量化的目标进行考核,再加上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核心素养评价方案,因此从整体上给予过程性评价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