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斌
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受降小学
【内容摘要】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学科固有的特色。本文以《草虫的村落》为课例,简述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从扎实的词语教学、找准语言切入点、聚焦文章中心处、言语表达与转换处、学习方法习得处、言语感悟处这六处中努力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力争从情感朗读,体味语言的真情实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触碰心灵,习得潜伏在语言深处的美;穿越时空,用激扬文字点燃自己的创意等四方面努力来夯实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给语文教学以启迪。
【关 键 词】 语文课堂 语文味 落实
【正 文】
一、“语文味”——以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时,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论:“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要把语文课上出真正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做何解?
“语文味” 一词是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提出来的。据少堂先生所言,所谓语文味,就是试图把有关语文教学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进来,把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精华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长处吸收整合进来。正如少堂先生文中所言,语文味是集各家之长的语文。
小语界专家汪潮的教育专著《语文教学专著》,汪教授说:“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它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它关注语言,直面语言。语文教学首先是姓“语”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个方面。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紧扣语言文字,找寻文章本身蕴含的“语文味”
那如何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体现“语文味”呢?结合六上的《草虫的村落》一课,浅析一下开课老师向我们展示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1.字词教学中,渗透“语文味”
【片段一】
师:(走到一男生前)大力,我们的大力士,你回来啦?
生:是啊,我回来了。
师:哎呀,今天天气真热,赶快回家喝点水吧!
生:谢谢,我是打算马上赶回家了。
师:好的,我们回头再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之间的这个打招呼,就是书中一个词语的意思,哪个词?
生:寒喧。
师:(演示课件,分别点出放大的“寒”和“暄”)同学们,“寒暄”的“寒”,表示天气冷;“寒暄”的“暄”表示天气暖,所以它是“日”字旁。本来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说人们见面的时候问一些天气冷暖的话,后来就把人们之间的打招呼也就称作寒暄了。读读这个词。
生:(齐)寒暄。
上面教学片段一中教师对“寒暄”一词处理较为巧妙,规避了生硬的讲解,通过切合情境,自然过渡到师生间的“打招呼”来体会含义,借助课件演示来解释词义并关注字形。“寒暄”的“暄”在本课不是生字,可“暄”字是“日”字旁,这是成人都容易写错的,老师巧妙地处理说:“同学们,“寒暄”的“寒”,表示天气冷;“寒暄”的“暄”表示天气暖,所以它是“日”字旁。”这样入情入理地引导学生对“寒暄”一词理解,使学生印象深刻。字词教学找到其规律,深情并茂地进行演绎,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2.找准语言切入点,激发“语文味”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再次快速地浏览全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我找到的是,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师:谁跟他找的一样,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
师:老师把它增加点难度,请你结合课题,把这句话调整一下再说一说,你能吗?
生: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师:非常简洁,而且完整。同学们,我们刚进入六年级不久,就能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在快速浏览中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时候都能给我们不少的启发。
这是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课文的切入点。老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找出文中一个句子,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任务单一而明确,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活动是积极而有效的。语言训练无痕,阅读方法的指引隐于训练过程之中。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既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强化过程。很多时候,在课堂中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一次次有意义地追问,都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出浓浓的语文韵味来。
3.聚焦文本中心,挖掘内在的“语文味”
【片段三】
生: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他看见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师:是啊,一定是有什么奇异的景象吸引了他。
生:草虫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想知道,你想去看一看!
生:为什么他又躺在田野里?
师: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跟你有同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来到田野里?他又为什么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个下午?他又为什么愿意牵着我们的手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看来,就像我们同学们所说的,这个草虫的村落里一定是有什么奇妙之处在深深地吸引着作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同样作一次游历,和这里的居民进行亲密的接触,看看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蕴藏着什么?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散文,虽然主要写的是作者的想象世界,语言却非常平实。在这平实的语言背后,隐含着作者浓浓的深情。
这位老师对文本作了一个独特的解读,抓“作者”:“作者的感受”(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的想象世界”(第三至第九自然段)。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神”在哪里?在作者游历的前前后后的三段感受中。至于作者想象的草虫村落里的各种情景,则是散的“形”。怎么把这些散的“形”凝聚起来?设计了一个贯穿整节课的话题,这就是:在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蕴藏着什么?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期待和探究的欲望,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一个收集处理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思辨的过程,也是探寻文本的过程。
4.在语言的表达和转换中,体悟“语文味”
【片段四】: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认真听,仔细想。(教师进行语言描述)迎着微风,伴着花香,我们一起伫立在大自然中。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小花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周围静得出奇,以至于天空中的鸟叫声,树叶的落水声和草丛中此起彼伏的虫鸣声都听得一清二楚。在一处绿阴下,我们躺了下来,翻转下身子,发觉身体在逐渐地缩小,缩小,缩小……此时,空间在我们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师:小小的你看见一片大大的天地,仔细地打量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眼前出现的一大片茂盛的草地,而我在草根处四处张望。
师:草根处四处张望形容得真好!这是小小的你看到的!
这一环节是创设情境,进入文本。大家可以看到,在上一环节,当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之后,老师把它按捺下来了。老师温情地言语,深情地诉说,课堂语言赋有文学味,也使得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同样,在学生的表达上,学生也在潜移默化地模仿着老师,长此以往,学生言语表达的的语文味也出来了!
5.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保存“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理应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授之以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执教老师在教学《草虫的村落》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时,通过对第三、四自然段学法的指导、归纳后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扶到放,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变化。把第五到第八自然段这样大的一个感知单元交给学生,这是一种大气。由于学生是自主学习,课堂上很多东西无法做准确的预设,更多的是学生现场的生成,这对上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老师点拨自如,评价得当,所以学生讨论交流,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读书体现层次,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6.言语感悟处,提升“语文味”
《草虫的村落》一文,教参上的解读是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而执教老师读出来的是,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在这节课上,听课教师深刻感受到了学生那发自内心的声音,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徜徉在草丛的村落中,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对大自然进行了零距离的拥抱,这样的课堂定然是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的。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极富联想和想象的课文。我们在“草虫的村落”学会了把自己放得卑微渺小些,以大自然普通一员的身份,以欣赏、敬畏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这样的语文课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人文性的旋律,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整个课堂设计目标单一明了,四十分钟以感悟文本培养情感为主;通过整合,有详有略,简约教学内容;先扶后放简化教学环节;紧扣语言文字,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简便教学方法,追求实效,处处体现“语文味!”
三、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落实“语文味”
以《草虫的村落》为例,笔者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践行,积极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学“语文味”。
1.读:情感朗读,体味语言的真情实感
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美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能够准确抓住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通过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自由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联想想象,再现逼真情境,使语文课堂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充满真情实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细细指导情感朗读,引导学生借助提示语,揣摩人物性格,有声有色地开展朗读训练,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所富有的独特温度与表现力。
2.品: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味还应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触摸词语的温度,体悟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同时,对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进行深究,并进行积累,并在相同情景中不断复现。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良好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在这样的氛围中浸润,学生身上也将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渐次得到提升,能欣喜地看到学生身上发生的喜人变化。
3.记:触碰心灵,习得潜伏在语言深处的美
语文味的创始人程少堂曾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深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就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课堂上的语言学习可采用这些方法:听范读,利用听觉学习语言;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揣摩某些词句的作用与妙处;仿写某些经典句段;抄写精彩句段,并用比赛的方式当场背下,熟读成诵的句子,总会走入孩子们的心灵,总会一些孩子能会体验到潜伏在语言深处的美,努力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美好境界。
4.写:穿越时空,用激扬文字点燃自己的创意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培养想象力的天堂。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体会那自然的美景;在真情实感的碰撞中,感受那人间的真情;在时空穿越的寻觅中,解读那不朽的灵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语文课超越时空限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文笔或清新优美,如行云流水;或如泣如诉,与读者共鸣;或特立独行,有自己新的见解。设计更多笔答式的习题,在习题的完成中,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表达,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小练笔中与习作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引用或借用习得的文章或词句,学会运用,学会创新,写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对于优秀的文字作品,做好点评与宣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语文味”在自己的作业中生根发芽,在自己的语文素养中冒出“语文味”来!
结 语
“洗尽铅华始见真”,去掉语文身上的各款定语,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殿堂。精彩的课总是以浓浓的“语文味”吸引着学生,成功的课总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高境界。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多从优秀课例中汲取营养,静下心来研究,反思自己的课堂。最后,让我们一起敞开心扉,涵泳在语言文字之中,感受那字里行间固有的语文味,并且深入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潜心创作,细心体验,感受语文所赋予我们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在课堂中认真演绎,成为学生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语文味研究回顾》,《语文教学通讯》.
[2] 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
[3] 汪 潮.《本色语文》,《语文教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