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芳
惠州京师实验学校
【摘要】 数学在小学生的学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解决问题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深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本文就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几项具体的创新小妙招。
【关键词】创新小妙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数学课堂多一些创新小妙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中,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让解决问题从枯燥变为有趣,还能让学生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数学文字,提高解题能力
在解决问题当中,学生一般以“读(题目)、找(已知条件和问题)、想(用什么方法进行)、算(列式计算并检验)、答(写答语)”五个步骤来进行。正确解答应用题,自我感觉不难,可是学生越到小学高段,就越害怕应用题,原因往往没有审好题就开始写与算,或者审题“走马观花”,根本没有深入思考,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孩子在意料之中掉队了。实践出真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与经验,创新小妙招——“重点”读题法,重审题,从学生心理认知入手,步步激活学生思维,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文字具有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从任教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培养学生“重点”读题法,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小心理,比比谁能读出重点,谁读得准,谁读得好。例如:“一个学校三年级有学生240人,比五年级少1/5,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一题,引导学生用重音读题法(标点的地方读重音)“一个学校三年级有学生240人,比五年级少1/5,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读题看似平常,实则不普通。学生重点读题时,同时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标识,老师并且及时评价,已经让学生找到了兴趣点,通过读题找到了学生内心的自信,在快乐与无压力的状态下无形审了题,无形中达到了对题目的本真理解,真正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重点提示,提高解题能力
在解决问题当中,应用题的难易程度往往不是取决于数据的多少,而是由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坚持了另一创新小妙招——“重点”提示法。要求学生审清问题时用单横线或学生自己最喜欢的符号画出条件,用标注画出问题,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键,再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在列式时必须分析数量关系后才动笔,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目的。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同时提示学生用横线来提示运算顺序,减少因运算顺序计算先后的错误。
例如,计算235-135÷5时,引导学生用划线重点法(标点的地方先算)235-135÷5,得数是208,而非20。保证学生会做的题确保得满分,提高教学质量。当然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经常还得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去做,直到根深蒂固。
三、利用画图直观,提高解题能力。
由于线段图直观形象,所以在我们解决问题教学中,利用线段图来理解算理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省时又简易的方法。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来理解算理要形成阶段性体系效果会更佳,不然学生觉得它耗时又麻烦。一年级教学生学会看图,画实物图;二年级时就要教他们学会看线段图,试着画线段图;三至六年级时巩固好学生画线段图,在线段图上标出条件和问题,以此来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是“帮助”而非“负担”。例如,“小明家共有公鸡和母鸡3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求小明家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一题,此类题型学生最易做错,可是将此题画在线路段图上,将小数“公鸡”画成一份,根据“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4倍”,则大数“母鸡”画成一份的4倍,即4份,合起来就是5份,而又通过已知条件“小明家共有公鸡和母鸡30只”得出一份是多少(即公鸡的只数)?四份是多少(即母鸡的只数)?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直观易懂,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四、强化一题多解,提高解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能训练灵活思维的素材,逐渐养成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一题多解”,正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最佳素材。例如:“张阿姨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有多远?”一题,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的方法来解答:(1)用一份数来来解。先求一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再求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算式为120÷2×3=180(千米);(2)用倍数来解,先求3小时里面有几个2小时,再求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算式为3÷(2÷120)=180(千米);(3)先求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再求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算式为120×(3÷2)=180(千米);(4)用比例来解。解:设张阿姨开车3小时可行x千米,即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算式为120:2=x:3,解得x=180。一题多解,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化了教师教学教法,课堂生成精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建立奖励举措,提高解题能力
成功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给小学生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每个学生把握更多的表现机会,开放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由浅到深,解决问题的方式,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通过激励学生解答问题或者奖励,使每个孩子取得渐进式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程序的发展。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多一些创新的小妙招,解决问题重点,努力凸显,多花有效时间与策略,反复刺激,不断强化;解决问题难点,敢于直面,多些创新勇气与智慧,精准分析,巧妙应对。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饶勤兵. 锻造良好的中学数学学习习惯【J】中外教育研究,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