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赵冬梅
[导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赵冬梅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 100098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能带领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强化他们的道德品质。近年来,教师关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生思想信念的引领者,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融入实践活动教学中,明确展示出社会给予学生的根本任务,让学生自主履行应尽的义务,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管理;有效策略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的必然追求,教师在转变传统应试思想提出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可避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指引,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前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学问题根源所在,并进一步对教法进行改进,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多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过于看重“黑板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化知识,没有享受到主动学习知识的权利,也未能体会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乐趣,这逐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般采用较为被动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上的内容陈列在黑板上,不关注学生是否接受了文化知识,也没有关注到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单纯地讲解完文化知识内容。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
应试教学一直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最主要的因素,其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接受与掌握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学生成绩提高了,便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却不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却没有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真正教学意义,亦没有把道德与法治文化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只是营造出一种学习假象,没有真正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文化内涵。同时,小学教师还认为道德与法治就是一门副科,并不属于三大主科,在学习上可有可无,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这只是一个教学的内容,却不是教学的必要内容,进而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1、坚持以身垂范,做终身学习的榜样
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威严来要求小学生,要以身作则,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学生一视同仁,从德育和智育两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终身学习的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们。


以“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为例,有些教师为了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思想动向,纵容学生“打小报告”,这种做法虽然方便了自己的管理,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加深学生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以身作则,遏制这种现象,通过正确的方式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群体的情况,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犯错误的同学进行善意的提醒,不断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班级凝聚力。教师面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其朝着更高目标迈进,面对考试失利的学生要适时激励,教师要善于以此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这才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的正确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拓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中,并在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榜样教育持续有效地开展奠定动力基础,实现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
2、深入研读教材,实现精准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备课环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特点制定有效教学目标引领课堂对教学的有效性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时,要充分注重目标的方向性设计,通过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特点,从中抽取出对学生而言存在的重难点知识,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设计三维目标,实现有序课堂。
        比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分析教材,这一课与当下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现状联系紧密,本单元的主题为“环境教育”,这节内容一共有四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与“保护环境”相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目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相关知识,提高其自觉维护空气质量的环保意识,知道并掌握在大气污染环境中如何自我保护,教师将这节内容分课时讲授,在此过程中,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可以设计分课时目标,如在第一课时目标设计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离不开空气,了解居住地的空气现状,让学生学会判断空气质量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对比感知空气清新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则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做数据分析。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层面则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共同保护生存环境。
        3、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教学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达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综合研究各种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对策,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8,(36):31.
[2]赵玉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浅谈[J].文渊(高中版),2018,(12):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