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董晔
[导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面对许多诟病,语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董晔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陈仓园初中   721000

         摘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面对许多诟病,语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运用多媒体,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多媒体,增加了课的密度,拓展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多媒体的运用,要讲究实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过分使用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情感交流,语文课的个性化教学就无法完成。
          关键词  多媒体  兴趣   情境   想象  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面对冷冰冰的黑板和课本,面对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时间一长,学生则哈欠连连,老师则口干舌燥,偶尔换一个形式,学生也觉得无趣,无聊,教师累得苦不堪言。长期以往,语文教学成了一个死扣,大家钻进了一个死胡同,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累,但是成绩提高起来特别吃力,像蜗牛爬山般的缓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和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强化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苦事也就变成了乐事,才会有了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会进一步感知,思考,并进而创造。我们知道,文章是作者深入生活,进而提炼生活,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学习课文却是一个由抽象,个性化,恢复到形象的过程。再加上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因此这一过程没有兴趣作为前提是很难实现的。传统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耗费了大量体力,而学生却晕头转向觉得索然无味,渐渐失去了对语文课的兴趣。
         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因素有效结合一起,将静态的知识变得活跃起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刺激和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营造出课文所展现的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愉悦,兴奋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良好积极的情绪必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宏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气势磅礴的语言,可学生对安塞腰鼓知之甚少,対课文理解,当然不易了。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配上雄浑刚劲的民族音乐,声情并茂的给学生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想象画面;接着,通过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创设一种大气磅礴,刚劲粗犷的意境。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脑海当中有了形象,课文的理解当然迎刃而解了。又如教学《乡愁》一诗,在二胡曲子《思乡曲》配乐下,我朗诵这首诗导入,先渲染气氛,然后多媒体播放作者余光中的朗诵,加上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创设了一种惆怅,一种思恋的意境,学生的心一下子被吸引了,产生了强烈的朗读兴趣,反复地朗读对诗所表达的忧郁,深沉的感情就能理解了。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1.说明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身临其境,从而理解了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化石吟》时,多媒体显示,远古时期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化石图片,通过图片,学生自然能想象出远古时候的情景,产生了神奇的想象,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又如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类课文时,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犹如导游带领,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加上想象,他们很容易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故事性很强的叙事类文章,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理解课文,事半功倍,效果极好。比如教学《斑羚飞渡》时,学生较难理解斑羚如何逃生?这时运用多媒体显示斑羚飞渡时候的动画片,将老少斑羚飞渡悬崖整个过程展示得非常清晰,加上学生画简笔画复述此过程。这样,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也理解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3.诗歌类文章更加需要多媒体的辅助,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比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荷花,亭子,小舟,少女,配以古琴曲,划船惊鸥鹭视频,将诗的意境,主旨等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化身一朵荷花,静立花海中……从而感受这首小令所表现出的青春少女的沉醉兴奋之情。
         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启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课堂练习部分,一般五分钟左右,如果靠传统的形式在黑板上写出题目,那时间远远不够.而运用多媒体显示几道练习题,并让学生完成题目,极为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当即能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实在是事半功倍。比如填空题,判断题,或者是阅读理解题都能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一切,小小的黑板是无法完成的。

         四、运用多媒体,增加了课的密度,拓展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图像,声音细腻表现出来,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文章的写作特点,相关背景,拓展资料,统统重新组合,增加了语文课的信息量,加大了教学密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这样,语文课的效率提高了。如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先建了一个《湖心亭看雪》网站,里面有作者资料,作者的作品《西湖梦寻》,《陶庵梦忆》,杭州西湖湖心亭图片,对联,本文创作背景,译文,朗读,文言现象汇总,精彩赏析,文言知识,文言文学法指导……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课文内容的有利补充和拓展。教学时,多媒体出示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采用"发现式学习",利用网站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答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之后让学生再采用"协作式学习",分组交流学习所得,让不同观点碰撞与交流,也可以让甲生提出问题,乙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引导,这样较为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时,多媒体可以显示戏曲知识,舞台精美图片,播放名家唱段视频,跟学唱戏,组织“戏曲知识竞赛”等等,多媒体能发挥强大的功能,整个课堂有了广度,密度,同时有了深度,学生怎能不喜欢语文课呢?
         
         当然,多媒体的运用,1.要讲究实效,把握尺度,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将教学内容与学情充分考虑起来,形成教师独有的风格特点。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切不可喧宾夺主,假若一节课离开课文的阅读,忽略学生的思考与交流,那教师就会沦为高级的放映员,多媒体也就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它的独有特点。3.语文知识具有含蓄性,情感性,象征性等特点,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三者之间表情达意的过程,若过分使用多媒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变成了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交流,这样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情感交流,语文课的个性化教学就无法完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实际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切忌过多盲目的使用多媒体,弱化语文教学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