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杰
山东省齐河县安头乡实验小学,251111
摘要: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正在小学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灵活的应用,且为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在本文中,本人将围绕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图文结合、创设情境、锻炼思维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融多媒体技术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多媒体技术;融入策略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特点,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辅助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各地区各学校都在大力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农村小学也大力引入信息技术设备。目前,不少农村小学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技术,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方便。立足本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我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灵活的应用。
一、图文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决定了参与课堂的情况。如,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就算老师讲得天花乱坠,也无法得到学生的回应,老师一人在课堂上演独角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实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如此发展特点入手,为他们展现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等,使他们受到图文结合的影响下,高度地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就所展现的内容与老师展开互动,为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小猴子下山》为例,尽管这个小故事生动有趣,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在上课之初,是很难自主地将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上的。对此,我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初,会围绕文本内容,利用的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现一个小猴子形象。围绕这个形象,我进行语言引导:“从前,一只小猴子和妈妈生活在山上。小猴子每天都能听到从山下传来的熙熙攘攘的声音,很是好奇。在百般请求妈妈,获得妈妈同意之后,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贪玩的小猴子,在下山的路途上,发生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提出问题:小猴子遇到了什么事情呢?把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我引导他们阅读文本,自主地探寻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们真正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还使他们初步地建立对这篇文章的认知,便于深入理解。
二、创设情境,驱动学生体验
教材文本是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高度概括,往往是以特殊的场景来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的。学生是否能走进文本场景,体验文本场景,决定了阅读教学效果。学生走进文本,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辅助。因此,我在组织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根据文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现具体形象的场景,使学生们受到视觉的作用,走进文本中,自主地体验具体场景,感知文本内涵。
以《海底世界》为例,海底世界是神秘的,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从海面到海底,从声音到生物,为我们刻画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有限的,在单纯地阅读语言文字的时候,是难以在大脑中建构具体画面的,对理解文本产生了消极影响。基于此,为了使学生们进入到海底世界,有效欣赏奇妙的海底世界,我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围绕文本内容,向学生们展示从海面到海底的动态场景,并利用声效功能、图画功能等,为学生们呈现出文本中描绘的内容。在视觉作用下,学生们仿佛置身在海底中一样,结合自己的直击的感受,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效果。
三、展现画面,锻炼思维
理解文本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思维可以说是连接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有限,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由于被教师剥夺了思维权利,或者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难以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针对该情况,我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现文本具体画面,引导学生们观看、想象,自主地描绘场景,从而实现与文本内容的共鸣,建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火烧云》为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围绕文本中介绍的变化多端的云朵,为学生们展现了具体图画,驱动学生们想象。比如,在讲到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一幅抽象的图画,引导学生们想象,这幅图画中的事物像什么,所有什么样的特点,并动态地进行演示,鼓励学生们借助语言形式展现具体的场景。如此教学,使学生们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建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获取阅读乐趣。
总而言之,在实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本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情境驱动学生体验,展现画面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受到多媒体的辅助,理解文本,锻炼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秀玲.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11):134-135.
[2]丁萍.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0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