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生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光德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362400
【摘要】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完成基础的教学目标,还要在课程基础上进行阅读实践,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增强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阅读书目,积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文章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相关指导策略,以期对广大同仁提供可参考建议。
一、立足教材,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驱动学生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同理,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文本趣味因素,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
例如,在讲解《女娲造人》一课中,通过神话传说故事感受到女娲朴实、善良的母亲形象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学习女娲是如何造人的?通过了解故事的情节,在阅读中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去借阅这本书,通过阅读对比,同样都是神话传说故事,同样都是追寻人类起源的故事,那么大家更喜欢哪一篇呢?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读书分享活动,从多个角度拓展思维能力,从文章的情节、语言和结构分析,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最终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更多的知识,它是我们人类宝贵的文化,使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和课堂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领悟。
二、传授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传授学生方法要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
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与讲授,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实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比如,课外阅读方法通常有泛读、速读和精读,对此我就给学生进行了讲授,泛读就是浏览式阅读,也就是一目十行地读,以大致了解全文内容;精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虽然这两种方法在形式上相差很多,但其实阅读效率都不是很高,为此,我就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即:拿到一本书之后,先浏览目录,以对全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对文章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然后在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度,同时做好阅读笔记,最后再有选择性地略读,对部分内容的基本了解和把握,最后写读书体会,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想,这样不仅能深刻体会作者的主要构思,还能加深自己的读书感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开展活动,提高阅读量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多读书,读好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要想让学生多读书,兴趣是关键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从而阅读更多的书籍,达到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以满足学生海量阅读的需求,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
比如,我组织学生以“爱读书”主题开展班会活动,在班会上展示不同类型的书籍,并让自主选择喜欢的类型,并让选择类型相同的学生为一组,继而一起阅读和讨论,还可以分享自己读过的课外书,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大家一起进行探讨,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籍,还能获得更深的感悟,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在课下的时候为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这样一来便能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目的,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积极采取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推荐感兴趣的数目,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及文学素养的提升,切实发挥课外阅读对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以忠.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73.
[2]袁雯.低效走向高效:语文课外阅读的必然转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8(12):85-88.
[3]崔晓凤.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