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国
广水市武胜关镇杨家河教学点 432700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挫折教育的现状,了解挫折教育的开展意义,分析提高挫折教育教学效率的策略及技巧。其中学生挫折耐受观的树立、阅读素材的优化利用非常关键,教师应该抓住这两大教学元素,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挫折教育策略
一、引言
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学校及教师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和人生“三观”的培养及树立。其中,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明显的意义。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与他人交往时,会出现不同的挫折和困惑,例如:交往挫折、情感挫折和学习挫折。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挫折教育的策略,明确这一重要的课题,保障教学创新和改革。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现状和意义
(一)挫折教育的现状
挫折教育也被称为磨砺教育,主要指教育者采取特定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挫折观,鼓励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力,让学生能够以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看待生活中的成败和挫折。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学科,包含不同的思想价值和人文知识,对学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要求,积极渗透挫折教育。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挫折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外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压力剧增,学校面临的挫折问题越来越复杂,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挫折教育的意义
首先,挫折教育符合语文教学目标,新课改标准提出,语文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为中心目标。作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对学生成长不可或缺,小学高年级语文中所涉及的人格教育内涵非常丰富。其次,挫折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有了积累,同时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学习压力。其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非常明显,包含自然知识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能够为挫折教育提供更多依据。教师需要抓住启蒙阶段的教育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积极渗透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让学生始终坚持健康的心态,主动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和障碍。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耐受观
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耐受观为目标,积极利用高年级语文阅读素材,以生动形象且富含哲理的素材为重点,让学生在欣赏英雄故事和感人事迹的过程中磨砺个人的意志,规范个人的思想品行,积极树立良好的人生三观。挫折教育资源的挖掘最为关键,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提升学生的挫折耐受能力,教师需要借助阅读素材,全方面、多角度的开展挫折教育,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作品中哲理性语句的分析是第一步,这一点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挫折。很多的语文教材中都展示了文章作者对挫折的看法,教师可以挑选出与“战胜困难与挫折”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在小组探究和自主分析时对挫折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比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就提出了与应对挫折相关的策略。教师就可以着眼于这一文章中的经典段落,让学生反复品读,加深学生对这些富有哲理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不畏艰难、重新上路才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平稳的心态面对挫折。另外,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要求,让学生自主分析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坎坷经历,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耐受观。
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较高的比重,因此在落实挫折教育时,老师也需要抓住夜读这一有相机机,以富含哲理的句子解读为重点,帮助学生了解挫折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在应对生活挫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其中作者作品分析及人物坎坷经历的解读最为关键,这一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耐受观。在新课改之后,新的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文章更为经典,老师可以精心挑选展示人物坎坷经历的故事,积极渗透挫折教育,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剖析和解读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二)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创新挫折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接触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境和挫折,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战胜挫折的技巧。
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板块的利用非常关键,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参与社区义工、参观工厂、调查访问,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能够经历困难、走向社会、走出课堂,自主感悟和体验挫折,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应对挫折的勇气。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复杂,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给予学生经历挫折的机会,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感知不同的挫折,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产生更多学习动力。
其中人物榜样的树立及学习非常重要,学生能够在榜样的引导和感染下,在遇到逆境和困难的过程中沉着应对、冷静思考,学会与生活中的失败和困难顽强斗争,以正确的挫折耐受观实现个人的顺利社会化。这一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抗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教师需要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思路,其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自由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习惯。课本章节主题的分析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让学生获得更多直接和间接的抗挫折经验,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主动完成各种实践任务。
教师个人需要站在宏观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实现挫折教育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全面渗透,为学生提供直面挫折和自主动手的机会,保障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潜移默化的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够为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老师需要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对症下药,推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改革及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各类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挫折教育和引导。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学目标产生了较大的改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地位提升非常明显。老师需要结合这一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思路,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耐受观,鼓励学生直面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让学生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过程中,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
四、结语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非常明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教育载体,积极渗透挫折教育,将挫折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贯穿,加强互动环节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观念,让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互动和交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规范个人言行举止,提升抗挫折耐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丽. 高年级小学生挫折教育与语文教学关系研究[D]. 2016.
[2]李金堂.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策略[J]. 教育, 2016(5):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