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军
安徽省无为市昆山镇新华小学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由文明演化而来的一种反映各族的特质与生活方式的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且经久不衰,可谓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导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但可以对其进行发展与传承,而且还有益于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进而可以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延续文化命脉,坚守文化自信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与学习,这更是新课改下对小学生的素养提升的必需要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重要性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最不能缺少的文化宝物,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其往后的成长与发展也大有裨益。但随着信息逐渐多样化,小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浅显,无论对其自身的学习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是教师应该为之不断探究努力的。
一、传统文化对语文学习渗透重要性
在进行新课改之后,各个地区的学校对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纷纷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熏陶,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其养成积极的三观与生活态度以及个人素养。
首先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语言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爱国精神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次对于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可以借助学习古人的智慧与品德,来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修养。
二、将传统文化导入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将传统文化导入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有具体可行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对传统文化精神展开大力宣传
总的来讲,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生词难句的讲解,也非常注重学生对于课文是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认识,依照这个方面教师可以在语文学习当中,注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对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例如可以结合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理解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发共鸣[1]。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进一步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不清楚的地方,可予以解释。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单元《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清明上河图展开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该古图深厚的历史价值。教师可在学习本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使其提前在课下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提前的宣传工作,这样学生便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二)对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储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也较广,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还是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在教材中都有提及,学生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时对其会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与领会,那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学过一遍之后能够有效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储备,这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课文《守株待兔》中,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对农夫守在树下等待兔子来撞树的行为进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自欺欺人、想要不劳而获的形象。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许多,教师可根据这则寓言故事向学生提问他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并且这给了他们什么启示,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之后再进行小组间互相分享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储备更多的知识。
(三)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离不开课外的阅读体验,在语文学习之中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感,十分具有激励作用的课外文章,教师在课堂中也可适当地加以引用讲解,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昆虫备忘录》一文中,对蜻蜓、瓢虫、蚂蚱等益虫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描绘他们的外形、习性等方面,使学生对大自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之余,应推荐学生课后多阅读一些《小虫虫的多彩生活》《昆虫的秘密》等读物,抓住小学生热爱大自然且勤奋好学的特点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多进行课外阅读,这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小学语文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语文阅读,更应该注重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且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将现有教育模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有效促进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