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 申金兰
[导读] 现在小学语文使用的统编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
                   
         申金兰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343100
         现在小学语文使用的统编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尤其是高年级的课本选文多以名家名作为主,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而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如果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那么无论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所以就要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
         为了支撑起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学之初,我就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读课外书,可是收效并不好。有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老是惦记着动画片,游戏,根本不愿意看课外书。还有的孩子即使去读书,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走马观花的看看,或是看个开头就看不下去,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更是有的孩子不知道要去看什么书。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下面我来说说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次,我在上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我向同学们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告诉学生梁启超写这篇文章是在当时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他们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个“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有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的。梁启超在此种情况下,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为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写了这篇慷慨激昂的《少年中国说》。同学们听得懵懵懂懂的。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把清朝末年的历史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我发现这个时候同学们的眼神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那节课我上的很轻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师生配合的绝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课堂结束之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看,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们要有超多的课外知识去补充和配合才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而这些知识我们只有从课外书籍中才能得来,所以我们要多看课外书。

我们马上要学习的古诗《示儿》、《题临安邸》,还有课文《圆明园的毁灭》,都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才能理解这些文章。所以我要求学生们自己去收集与这些课文相关的资料,读相关的书籍。
当我上古诗《示儿》时,很多同学课前准备了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南宋的那段历史。老师课上的轻松,同学们对古诗理解的也透彻。很多同学下课跟我说“历史书籍真有趣”,“我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籍”。我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了保持他们的这种兴趣,我还是有选择有方向的引导,一是保持他们的兴趣所在;二是选择有用的素材积累。当我上到民间故事单元时,我就推荐孩子们这段时间多读有关民间故事的书籍;上到有关父母之爱的单元时,鼓励学生多读这方面的书籍;或者上到一些名家文章时,我也会要求同学们读他们的其他作品。
二、利用语文课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所以我利用语文园地里的“快乐读书吧”、“好书推荐会”等活动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有的同学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交流找书的方法。他们有的说会跟着课文找书读。比如读了课文《忆读书》后,对文中提到的《三国演义》产生了兴趣,于是就找来读一读。他们觉得跟着课文找书读很方便、快捷。也有的同学说可以找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读。比如最近读了沈石溪的《斑羚飞渡》觉得这本书很感人,,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便又找来他的《狼王梦》、《再被狐狸骗一次》来读。他们认为找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读,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他们还会交流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对那本书的故事梗概,最精彩的内容,自己有什么收获等方面详细介绍的。让他们“好书共享”,分享阅读的成果与快乐。同时还能让那些不想看书,或是不知道看什么书的同学们,也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也能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从而主动的去读书。
三、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不能一读书就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词句段,写自己的读书感受。这样,学生会觉得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很快就会厌烦读书。在开始引导学生读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读书要集中精力,尽量连词成句的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也不要回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可以不管它,继续一口气读完,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捕捉一些有用的信息,把文章详细介绍的地方重点读,而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地方粗粗地看过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有效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读到文章特别感人之处,可以感同身受,把自己代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阅读的时候,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很重要。
通过这些办法,激起了学生主动看书的热情。好多家长告诉我,现在他们的孩子经常要求父母带自己去图书馆看书,孩子们变得爱看书了。
作者简介:
申金兰(1975.)女,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团结街小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