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玲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长江路小学 122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写话是及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是作文的入门步骤,而作文又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写话可以说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奠基环节。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写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语文低年级学生写话技巧指导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写话教学
引言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要全面增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而且也需要注重其写话能力的培训和锻炼。所以,当前需要加强小学低年级语文写话教学质量,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写话技能,这对全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写话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写话基本上是低年级的学习教学内容,是小学生初步接触写作的入门环节。所以很多小学生认为写话是很难的内容,甚至一些学生会对写话产生抵触的情绪。对于教师和学校而言,对写话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将写话纳入到语文考试的范围中。所以就造成了语文课堂上,教师对于写话的教学很局限,也缺少对学生写话教学的系统训练,学生在写话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去描述和表达,表达方式也没有逻辑性。同时,一些教师在写话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写话的兴趣,也就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和水平。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学生写话技巧指导培养策略
(一)夯实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熏陶,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注重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写话热情,进而促进其写话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仿写或围绕话题扩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写话技巧辅导。例如,引导学生仿照“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进行写话训练,或是引导他们把“月光下的影子好像...”补充完整,要求把句子写通顺,并做到正确使用标点,同时句子连贯,语言流畅,写完后认真读一遍,把句子完善。还比如,在学习《彩色的梦》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熟悉,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如“葱郁”“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等句子,并进行重点记忆,由此再开展写话教学,学生自然能够将所学知识组合、运用,从而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拥有对写话更多的热情。
(二)改进阅读方式
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阅读量有时并不是写话能力得不到提升的关键,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一定的阅读量支持的情况下,提升阅读的能力,将阅读的文字能够为我所用。小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只是泛泛地阅读,比如在阅读故事类的文章后,只能记得故事的大体情节,没有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思考和积累。其实在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就没有养成及时思考和积累的习惯。比如在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古诗《咏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能只是要求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背诵,学生也只是机械的背过,而不知道教师要求背诵的意义为何。学生对这首诗理解、思考后,完全可以在写话的时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将古诗变为自己的习作内容
(三)链接生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为人们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写话教学时,应带领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中,将他们的视野延伸至生活的广角,引导他们探索、观察周围的事物,以此丰富写话教学内容。例如,在开展《春晓》的写话训练时,不应照本宣科,而应当在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如小草吐芽、露珠滑落、蜜蜂采蜜等画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教学内容,看到天然且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根据自身联想写出一段话,在观察中进行创作,在感受中表达感情。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春天,到处都能听到鸟叫,春雨也滋润着庄稼、树木和小草,一切都很美好。”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引导与启发式教学,学生会将自己身处这一情境中的心境与感受融入写话活动中,这就提升了写话内容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写话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小学生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为了更高效地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写话教学,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创作和表达的欲望,培养其良好的写话习惯,多角度地促进小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慧.浅谈低年级小学生语文看图写话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9(35):69-70.
[2]托欢高.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9(34):29-30.
[3]史金玉.看图写话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