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
福建省霞浦县盐田中心小学 355100
摘要:深度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热点名词。所谓深度学习即是指较深层次的一种学习,其强调的是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深度学习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为此,教师应当积极将深度学习的理念引进到教育实践之中,在确保学科教学活动有效组织、高效开展的同时切实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有效检验,更能使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教学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环节,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规律,对作业进行科学设计和创新布置,并以此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使作业环节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
一、导致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低效的原因分析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通常会通过大量的练习和训练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应用。这不仅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更导致学生无暇发展素质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学生缺乏作业积极性
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一般由机械性记忆任务及题海式训练组成,不但负担繁重,而且枯燥乏味,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这种不科学的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厌烦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对作业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2、统一标准的作业设计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学习中,一般由教师为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完成作业,从而使自身的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这种机械反复的训练中,很难实现更高、更具个性的发展,从而丧失对作业的积极性。
3、作业布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作业中,教师完全忽视作业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从而导致一些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形成。
二、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路径
1、设置开放化作业
作业的设计需要契合儿童的兴趣、认知和思维习惯的,它不是练习和作业的叠加,而是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作业的设计要凸显出“开放化”的特征,可以是传统的纸笔书写,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用思维导图表示,也可以条分缕析,一一阐述。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32×41。
有的学生是:把32拆分成30和2。30 X 41=1230,2 X 41=82,1230+82=1312
有的学生是:把41拆分成1和40。32 X 40=1280,1280+32=1312。
有的学生是:把32拆分成4X8,41X4=164,164X8=1312。
观察以上的解题过程,发现学生并没有拘泥于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有的是用乘法结合律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还有些学生尽管竖式计算的过程是错的,仍然有研究的价值。
学生为什么把1, 2, 8分别写在了百、十、个位上?乘数41的“4”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否可以在笔算前,估算出结果?这些问题都可以留待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把错误资源转化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点金石。
2、作业设置生活化
教师可以从所教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挖掘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数学教学资源,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放置于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这样能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结的桥梁,进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得到充足的知识应用机会,这对于发展与提升他们的数学实践运用能力可以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称得上是深度而又有质量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节内容之后,我不是要求学生做大量的课后练习题,而是为他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生活化作业:
作业一:学校要举行一次校园内的足球比赛,最终决定以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开球,你认为学校的这一做法对每个班级来说公平吗?为什么?请结合所学的“统计与可能性”相关知识给出原因。
作业二:辰辰、安安和腾腾三人在一起玩跳棋的游戏,关于谁先走,三个人发生了分歧,最终决定制作一个圆形转盘,上面涂上蓝色、黄色和粉色三种不同的颜色,指针停在哪个颜色上谁就先走。至于颜色的分配,辰辰选择了其中的蓝色,蓝色区域占据了整个圆形转盘面积的四分之一,安安选择了黄色,黄色区域也占据了整个圆形转盘面积的四分之一,腾腾选择了其中的粉色,粉色区域占据了整个圆形转盘面积的二分之一。按照辰辰、安安和腾腾三人的做法,你认为上述谁先走的方案对大家都公平吗?为什么?请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给出自己的原因。
上述作业中所出现的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的现象,因此,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与积极性便比以往表现出更强的参与积极性,基于此,他们在分析题目、研究题目、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的“统计与可能性”相关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复习与巩固,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如何借助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自身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这便是学生数学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得以增强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体现。
3、作业设置分层化
若按照传统的作业设计,一般就是布置统一的作业,让所有的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对优等生而言,太过基础的作业对其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意义;对中等生而言,一些难度过大的题目会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所掌握的知识就还不足,难以应对有难度的作业。因此,教师需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业设计上花费一番心思,设计分层作业,以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布置作业是为
①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分数吗?你会读吗?
②你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可以折一折、涂一涂或画一画)
③你知道比较哪个分数大,用什么办法呢?为什么?
④关于分数,你有什么疑惑?
关于分数,不少学生从生活中多多少少接触过或者听过,但还浮于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通过设计分层化的作业,以作业单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师不求学生对问题都能解答,而求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前测的内容贴近生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两全其美。
三、结语
学生是不断变化与成长的,他们在一次次的锻炼中磨炼着自己的意志,提高着学习的能力。我们要能正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学习需求,为学生创造发展与进步的机会,因势利导、拓展延伸,尽我们所能地把作业发展成有意义的课程资源,为优化课堂教学而努力。
本文系霞浦县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研究》课题编号2019X—136
参考文献:
[1]杨蕾.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作业中的体现[J].明日,2018, (032):P.27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