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李永
[导读]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的方式

         李永
         湖南省汨罗市黄市中学    414413
         摘 要: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的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生本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现侧重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让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改善传统板书带来的沉闷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在初中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具象思维,缺乏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而在初中教学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都是一些抽象性很强的知识点,所以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吸收数学知识,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教师如果通过板书为学生讲解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函数的性质,学生会觉得一头雾水,把握不住一次函数的核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随机输入数字,生成不同的数据,并且用图像将数据描画在图像上,就能够很快让学生掌握到一次函数的本质。通过直观的方式,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数学知识。
         (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场景。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为了方便居民喝水,现在需要建立一个水泵站,为在河流同侧的A,B两个村子供水,现在问水泵站修建在什么地方,才能离A,B两个村子最近。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内容,对现实场景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头脑进行简单的推理,动手画图证明自己的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找到水泵站的位置,也能够在教师引进轴对称这个概念的时候,能够理解掌握到轴对称的内涵。
         二、信息技术在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的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数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仍是现阶段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预习,巩固旧知识点
         首先,对于全等三角形来说,八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在要求学生预习新知时,不需要将重点放在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概念。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认知,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


         对此,教师可以提前对《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明确预习任务,并将预习任务通过微信群、QQ群等发给学生,学生则可以根据教师整理的预习任务向导去完成预习作业,从而为新课的有效开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如在《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反馈的情况录制微课小视频,这个微课小视频既可以是课后练习题的讲解,也可以是全等三角形性质、对应边、对应角等知识点的讲解,目的就是为了在课后当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够通过选择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相关微课视频进行重复观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虽然《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的内容并不难,但是涉及到几何图形多少有一点抽象。所以,首先,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抽象化,如,上网搜集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动画演示视频、相关图片以及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并将其进行筛选和整理后制作成PPT课件。这样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在《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的讲解中,可以不从概念的讲解入手,而是引导学生先去判断怎样的图形才能够被判定为全等图形入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全等图形,若不是,为什么。
         在整个动画演示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总结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并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全等形图就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最终推理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教师还要优化教学手段,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探索。
         (三)通过信息技术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解决能力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已经在学生的预习和自主探究阶段掌握的差不多了,在这一情况下,教师仍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来说一说什么是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这一过程教师不需要直接说出概念,而应该让学生自己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观察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总结出概念——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其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知识点,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自己梳理的知识点脉络图,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内容对自己的知识点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两个全等三角形可以用符合“≌”来表示——△ABC≌△DEF。
         三、结语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科学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整合数学史教学资源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史融合点,加强师资信息素养培训,为数学史融入教学创造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汪晓勤.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蒲淑萍,汪晓勤.教材中的数学史:目标、内容、方式与质量标准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3).
[3]沈丽霞.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