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英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二初级中学三区 121400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方法的干扰。这导致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化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针对上述问题,初中化学教师需要积极的探索化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益,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优化;教学策略
引言:
当下,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并且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该努力摆脱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应试教育,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良好体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感受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对初中化学教学优化方法的一些具体看法。
一.丰富课堂导入的形式
课堂导入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但是,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课堂导入形式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直接切入教学重点,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最终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丰富课堂导入形式,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益。
例如,在学习《氧气》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将一段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的资料片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让同学们通过观看资料片来说出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需要哪些设备?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引出氧气这一内容。再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这一内容时,笔者以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开始,谜题是“来自水中,最怕水冲,回到水中,瞬间失踪”让同学猜谜底,待同学得到正确答案“盐”时,笔者再问同学们是否对盐有更多的认识,然后再切入教学的重点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化学课堂导入形式设计上,教师需要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作为基础,运用课堂导入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教学重点,提升教学效率。
二.增强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课堂提问具有实现教学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思维。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都比较单一,教师一般会问学生“好不好”“对不对”等内容,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增强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优化提问模式,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向学生讲述碱的性质,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中并观察产生的化学反应,由于产生的化学反应并不明显,学生不能确定两者之间产生了反应,为解决问题,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两个基础性的问题: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我们通过哪些现象来判断两种物质之间发生了反应?让学生进行思考,等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时,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哪些现象来判断溶液中的原先的物质已经消失了?又如何判断形成了哪些新物质?若无法判定,我们如何改进实验才能得到更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这样不间断的问题提出,学生的思维方式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升华,并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探究方法,使教学变得更具有启发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启发式的课堂提问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课后作业的开放性
课后作业具有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作用。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给学生留下大量的课后习题,面对这些作业,学生常常是没有动力去完成,这就阻碍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应该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为学生布置更多的开放性课后作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后习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开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类的重要营养物质》这一节课时,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在课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来获取更多的营养知识,参照家人的口味偏好等需求,为每个家人设计一份家庭食谱,并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
四.结语
综上,初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化学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和多元认知能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志坚.浅析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周刊旬刊,2013.
[2]王磊.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及其实施策略[J].化学教育,2002,23(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