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王莉娟
[导读] 空间观念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很多
        
         王莉娟   
         四川省宜宾市第十初级中学校    644000
         摘要:空间观念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很多,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系统的认识,这些学生才没有形成科学的空间观念。因此只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建立科学的空间观念,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更加顺利。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
引言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感知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应用教材,挖掘教材资源,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空间感知,让不同的学生在空间图形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指:“能够由几何图形联想出实物的形状,由实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它综合容纳了观察、想象、对比、综合、抽象分析的环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渐增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学习平面几何知识。教师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也要从以上几个角度入手去设计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征,这样才能提高空间观念培养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从形体特点进行感知
         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对于空间和图形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触摸和观察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教授空间观念时也可以将这两种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途径。同时教师也要深刻地认识到空间观念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拓展思维深度,必须在学习的早期就开始建立空间观念,为之后的数学知识学习建立坚实的基础。比如说学习圆柱体的相关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圆柱体的整体外形进行感知,之后再对圆柱体的组成部分进行观察,亲自动手测量圆柱体底面之间的距离等数据参数。进而加深学生对圆柱体这一三维图形的认识,之后在学生进行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再将圆柱体的性质和特点如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同等内容进行讲授,就可以在使学生形成圆柱体这一三维图形的具体概念同时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巧设开放性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内核,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内驱力。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学生能够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四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甚至是多边形的内角和。课前,教师可以先抛出第一个问题“你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通过师生对话,笔者抓住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一普遍认知,接着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你确定吗?”在得到学生的答复后,笔者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你能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在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考力不断地被激发,学习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自发的“学”,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借助媒体变式,内化空间观念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优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材采用发生式定义的方式介绍三角形的概念,教学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画一画、说一说是无法达到效果的。于是,在学生尝试画一个三角形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环节后,教师出示判断题:这些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如图)接着,笔者借助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希沃提问:“明明这两个图形都是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为什么不是三角形?请你上来移一移,使它们变成三角形”。通过多媒体动手操作,移一移,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由3条线段围成的(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自然而然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四)联系生活,强化空间概念
         数学离不开生活,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空间概念的教育强化,这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的新策略。因为一个成功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何的形成,理解相关的概念;更应该让学生在了解计算公式之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相关问题,让学到的知识发挥作用。比如游泳池的四周面积有多大,求的就是四个面的面积;油箱需要多少铁皮,求的就是六个面的面积;学生将个人对空间的理解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这就是空间观念的深化。通过这种思考,学生知道表面积的计算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而不是固定的6个面。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学习到正方体的面积之后,可以由教师指定具体的面积数字,让学生结合学到的知识设计出一个花坛;学习到圆的周长方面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数据设计水桶盖。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更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结束语
         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的观念和能力对于学生今后长久的学习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空间观念,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建立,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雅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81.
[2]景良婷.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3):86.
[3]耿腾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