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 周华
[导读] 数学学科教材中的主题图,体现出生动活波的特点

         周华
         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和平小学  661000
摘要:数学学科教材中的主题图,体现出生动活波的特点,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同时,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开展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科学合理的运用主题图,能够为学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基础,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应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并进行灵活运用和合理改编,促使主题图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价值。鉴于此,本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主题图;应用策略
         作为教材的主题图,在选择和呈现中存在着一定的教育情景和教学对象,因此,需要教师在“教材文本”与“儿童现实”之间找到一定的契合点,这样主题图的有效可视性才能被呈现出来。
         一、主题图的含义和特点
         小学低年级阶段,在新使用的教材中大量出现了主题图,它们绝大多数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是感兴趣的卡通形象来呈现,不仅给学生更直观、形式多样地呈现学习内容,而且往往把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问题融入其中,起着一定的学习导向作用。主题图往往是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和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趣味性,也对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符合学生的学习层次需求,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看,其主要呈现这些特点。首先是形式新颖,传统的数学知识呈现主要是以数字、文字或者图形的形式出现,有些知识相对枯燥甚至抽象。而主题图以一种学生常见的形式出现,满足了低年级段学生好奇心的需求,同时也能够用直观的形式助力学生理解知识,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其次,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很多主题图就蕴含着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或者主干知识,这样给学生呈现既能够起到导学作用,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抓住重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最后,通过主题图能突出重点。一般来说,一个主要知识点就是一个主题图,个别知识涉及两个甚至三个,但是它们的呈现一定是有主题、有主线的,渗透着核心知识和重点知识,是有效辅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资源,一定要重视且合理应用。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应用策略
1、适时呈现,尽显主题图内涵
         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主题图呈现的时间、节奏进行把控,比如一节课几十分钟,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阶段,那么不同主题图在不同阶段呈现的价值就会不同。所以,我们还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出示主题图。例如新课导入时,出示主题图的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主题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或者利用主题图展示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计算和应用;而课后出示主题图的主要价值则在于“画龙点睛”,深华主旨以及鼓励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及探索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导入的主题图自然也就不同,这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因时而利。
         2、适当修改,丰富主题图内涵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以往的教学教研总结,认真分析教材,对主题图的信息进行适当的修改。


教学“拼一拼”时,我重新审视图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悟出本节课的数学思想精髓是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是可以互相转变的。从学生的手工作业想到,做风车的这个过程所展示的就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图形的变换过程,于是我在课中分三步走。第一步,做风车。课前,让学生在家做个风车。课中,学生回忆做风车,教师展示做风车的步骤,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初步明白图形的转换。第二步,用自己剪的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图。学生带来自己剪的同样的三角形,由于三角形的形状不同,有的拼出长方形,有的拼出正方形,更多的是拼出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同中求异,体会图形的变换。第三步,用老师提供的8个同样的三角形拼图。学生自由发挥,直到下课铃声响了还意犹未尽。
3、培养有序观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主题图中丰富多彩的情境,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他们看图时无目的、无顺序,迟迟不能捕捉到数学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例如,“数一数”的教学,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4、运用主题图解决文字类的题目
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教材内的解决形式开始从单一的图画逐步过渡到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甚至有些题目只有文字,学生必须从文字里找出数学信息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刚刚接触这类问题时可能会有些许的不适应。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把文字信息帮助学生转换成图例信息,辅助学生理解。遇到这一类的题目,可以利用大括号图式来帮助学生解决。第一步就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图示,让学生在图示中寻找信息,找到题目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尝试找准着眼点;第一步,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来寻找和选择正确的解答问题的策略,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下手进行解题。对比问题是这一学段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对比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图示表征出谁多谁少的表象和隐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从图中找出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多多少、少多少的题目所需要运用的方法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5、注重识图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数学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学生能够准确、清楚、有条理性地把图意说出来,那么才是真正理解了图意。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可以先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
比如,在讲授减法的时候,先双手在胸前合十,然后说,“现在一共有7朵花”,边说边打开左手,“拿走了3朵”,然后再摆摆右手问学生们:“还剩几朵呢?”学生们在模仿老师的表述中理解了减法的思维过程。在教连加、连减时,我引导学生用“开始……后来·····一共有……”与“开始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经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步学会了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了语言基本功。
三、结语
         作为新时代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科学地应用主题图,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材内容对主题图进行适当改编和创新,更灵活多样化地呈现情境图,以真正实现主题图对数学教学的助力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彩艳.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6):284-285.
[2]贺喜娥.试论小学低年级数学主题图的有效利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6):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