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与历史课知识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缪小亮
[导读] 随着高考改革进一步进行,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缪小亮
         南昌恒大豫章师院附属学校   330200
         【摘要】 随着高考改革进一步进行,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探究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历史课知识的途径: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科际联系,再现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高考总复习时,适时设计综合试题,以达到熟练掌握高中政治知识点目的。
         【关键词】 历史知识;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是跨学科综合的主要载体,也是将历史课知识渗透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总结政治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理论知识。
         1、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科际联系,再现重大政治事件
         教学工作不能凭空进行,它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技术为基础,这就是教学手段问题。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指教学的物质手段。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现代化视听辅助工具,如计算机、投影仪、放映机等硬件以及配套的教学软件。其中的多媒体课件是利用计算机来支持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政治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政治知识和历史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采用分科式设计,或称科际渗透的分科式设计,即保持现有分科的课程设置模式,但是加强各科目科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互相配合。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科际联系:
         (1)重点联系,即联系历史课中的重大政治事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在讲述《政治生活》第六课《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课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了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的图片,让学生重温历史上耻辱的一刻,并回忆历史课上学习过的条约的相关内容。此时,教师指出: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古老的中国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和斗争。中国向何处去?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此时,教师提问: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哪些艰辛的探索?政治教师将涉及到的历史课知识恰当融入,辅助政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尤其融入他们比较熟悉的历史知识,学生似乎恍然大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记忆,提高了他们对政治理论认识的全面性。
         (2)综合联系,即把学生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教学中加以联系
         如在讲述政治哲学教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时,可以联系社会形态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既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一面,具体到每个民族、国家又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一面。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顺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但具体到每个民族和国家,却不一定严格遵循上述顺序,而有可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跨越一种或数种社会形态,由低级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较高级的社会形态。第二,现实的社会形态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同一种性质与类型的社会形态下,各个国家、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代也可以有若干类型的社会形态并存,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同一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出现的时间也是不同步的。


         2、高考总复习时,适时设计综合课题,体现课改要求
         在总复习时,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中,首先注重政治知识的巩固、系统化以及学科内综合。然后在复习范围内以某一知识点或有关社会重大现象、热点问题为组织核心,设计一个综合课题。以政治、历史知识为重要背景材料,让学生搜集材料、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种设计思路是:当复习属于一个或几个单元复习,问题设计相对小,针对性强。如在讲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时,涉及到历史课里学习到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让学生自己查阅图书资料、报刊文章,搜集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资料,教师最好不要限制或事先指导,与此同时教师也应作充分的准备。然后做阶段性总结,学生经历了搜集材料、讨论或独立思考,形成一定的观点或结论性认识,教师再作总结,重要的是这时尤其应该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最后为应用阶段,检测活动效果,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鼓励其继续探索。
         其具体步骤如下:
         ①提出某重大社会现象、热点问题为组织核心,如“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②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材料,整理材料;
         ③学生分组自由讨论,交流意见;
         ④阶段性总结,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政治、历史相关的知识;
         ⑤应用阶段,检测活动效果。
         第二种设计思路是:当复习属于最后阶段的专题性的综合复习,首先要注重政治学科内结合,形成横向、纵向的知识体系;其次关注跨学科综合问题,多以现实的、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做到学以致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综合题是在学生已有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以政史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或者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用政史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建立学科间联系、渗透、融合。这种问题的解决时间最好为课上完成,不必再作课后搜集资料。
         其具体步骤如下:
         ①提出重大社会现象、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②设计有关综合能力的问题;③梳理与问题相关的学科知识;④师生共同解答问题。
         问题的设计可从某一政治问题的历史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政治问题,并带有相关的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梳理并运用历史、政治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种设计思路是: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某一政治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问题,但要求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种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综合问题,是在学生具有相对系统、完整的不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便于将各科知识迁移、重组、整合,易于学科间知识、认识和方法相互交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自觉的综合各科知识,分析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养成自觉综合思维的习惯。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做充分准备、搜集整理资料或与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促使自身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潮流中,作为教师一方面加强学习课程和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地付诸于实践,立足本学科教学,探究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探究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历史课知识的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找到了一些途径方法,但仍然需要继续完善,成为大家认可的综合课程模式仍需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东歧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2] 张学敏,李跃文 主编:《课堂教学技能》,西南师大出版社,2020年3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