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问题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刘茂福
[导读] 问题教学法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刘茂福
         山东省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1800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一定要注重问题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利用课堂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巧设课堂问题,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希望能够为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点微薄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性
前言:
         高中历史是高中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巧设教学问题,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目前的教学情况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历史问题,在向学生提出后,却得不到预想的回应,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了相关案例,对如何设置课堂问题,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希望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设计有深度的问题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避免去设计教材式的问题,教材式的问题是指答案是固定的,并且学生能够在翻阅教材当中找到答案,或者是一些名词解释类型的问题。例如:唯物史观是什么?文景之治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都能够从教材当中找到的固定的、标准的答案。教师在提问这些问题时,应当避免问“是什么”,而应当注重问题的深度。即使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也应当提升问题的质量。
         例如,教师在讲解“唐宋时期的科举制”这一内容时,难点和重点是对科举制度作用以及影响的评价。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对“科举制”的概念有所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一个读书人怎么样才能成为进士呢?”“课文当中的几位人物都是如何通过科举考上官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还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去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所以说教师不仅仅要注重问题的深度,还需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让这些问题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来。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出身寒微,但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著名人物呢?”引导学生深度去思考科举制的影响。学生在对科举制的作用以及影响完全了解了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当今的考试制度和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方面的区别?”使学生对科举制有一个正面的认知。这样的问题能够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历史的知识点和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一个更深、更牢固的记忆。


二、设计有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设置课堂问题时,不仅仅要重视问题的深度,同时还要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感。如果学生刚开始接触到新的知识核心的内容,他们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教师就向学生提出一些范围比较大的问题时,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回答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面对一个一无所知的问题时,完全不会有探索的欲望,更不会有回答的欲望。所以范围太大的问题,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动机。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要设计出既能够让学生感到困惑,又能够使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晚清政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如果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什么?”“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等等类型的问题,学生会一头雾水,感觉到很难回答。所以,教师应当把问题分解,以“渐进式”的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获取知识点,如:“大家想到太平天国运动会想起哪些人物呢?”“大家了解洪秀全这个人物的故事吗?”“为什么当时的人民群众会跟着洪秀全一起造反?”“《天朝田亩制度》当中表达了哪个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呢?”等等问题。这些毕竟是层次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一步一步去探索历史,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当学生把一个一个问题都解决,回答出正确答案,了解到真相时,学生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快感与成就感,树立学习高中历史的信心。
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表现出一种心理特点,那就是叛逆性、逆反性。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总会对一些较为传统和正规的事件,存在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应当避免提问学生过于“正规化”的问题,而是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逆向提问”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宽度。
         例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题目:“如果当时袁世凯没有告密,新文化运动会不会失败。”这种问题需要学生否定历史人物行为,再重新进行验证,这样的思维方式正好与高中的心理特点相统一,所以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广泛的发展,最终形成创造式的思维模式。
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一定要避免问题的规范性、教材式以及不明确性。而是应当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目标、内容,设计出有层次、有深度、开放性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索到历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毕爱华.高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法运用的策略[J].速读(上旬),2017,(8):174-175.
[2] 向光毅.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策略[J].新课程·下旬,2018,(1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