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的培育路径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邓玉冰
[导读]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

         邓玉冰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亚中学 741000

          
         【摘要】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作为高中必修学科的政治自然应当注重 学生素养的培育,以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学科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独立综合运用学科孕育出来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据现有的被大众较为认可的说法,高中政治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四个要素: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教学是老师在教、学生在学,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培育学生学科素养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着手。文章从高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学科素养的涵义及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路径。
         【关键字】高中政治;学科素养; 培育路径
          一、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
          素养有四种较为常见的解释: 一是修习,二是平素所供养,三是素质与教养,四是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它的基本解释是:个体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实践获得某些技巧或能力,所形成的某些内在修养。
          对于学科素养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素养,对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它是一门德育课程
,它的任务是培育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高中政治学科将各个章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具有政治学科特点的相关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的素养主要包括: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具体来说,政治认同是指公民对社会基本制度和意识形态表示认同。作为中国公民
,我们要做的就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理性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保持理智思维。它是公民面对复杂社会生活问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的必备素质与能力。法治意识是指公民树立遵从法律、按法律办事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共参与是指公民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
          二、 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
(1) 转变教育理念。教学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教,一部分是学,先有教才有学。要想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学科素养的内涵及育人意义。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顺应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知识时代向素养时代转变的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只有自己具备政治学科的相关素养,才有资格、有能力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才能更好地发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2) 优化教学方式。首先,教师需要审视现有的教学方式,在坚持原有的教
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反思不足,根据当下时代的要求继续改进,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在备课时,教师要观察记录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激发灵感,使课堂富有新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工作; 其次,适时调整教案。计划赶不上变化,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可能不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会对教案产生不同的反应,可能会超过教案的预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创设问题情境。情境教学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问题情
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只有理解了理论知识,才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针对性,既要紧贴课本内容,又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其次,问题情境要新颖。高中学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未知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如果情境足够新颖,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课堂上来。此外,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参考其他优秀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营造问题情境不能想当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有所领悟,学科素养能够提高。
          (4) 丰富评价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老师习惯用应试的手段来评价学生,最看重的就是学生成绩。而现在,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素养,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细节,心学生,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差异性,把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不仅要看学生得出的答 案,而且要看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首先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注重课堂学习。教学离不开教,同样离不开学,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在教育领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以学生为本就要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顺应学科素养课改时代的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更多地为学生考虑,尊重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不偏不倚,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尽可能让学生当堂理解、记忆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当堂消化所学知识。
         (2) 重视课外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所有的学科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而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特点的高中政治课更加注重实践活动。高中政治教师要
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 不断加深对课本理论学科实践
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学生长期处于校园学习中,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是极其有限的,容易与社会脱节。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是培养学生政治学科的重中之重。
         (3) 促进全面发展。只重智育,忽视德育; 只分数,忽视能力,这是高中政治教育的现状。而要改变这个现状,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也是对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要求。高中政治课在实施教学策略的同时,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更多可能。一个班级总会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当然也会有基础较差的学生,毕竟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在备课和评分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采取有利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做到因材施教
。在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的同时,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向不同方向发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三)结语
          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才能实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慢慢培养各种素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是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关键条件,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的培育将充满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郏德林.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J].中学政史地,2017,(3)
[2] 蒋利超.浅谈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山西青年,20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