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江湾小学 410008
摘要:班主任与学生加强沟通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同时也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发展要求,不仅仅只是一味地要求有好成绩,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基于此,本文章对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沟通艺术;小学;班主任管理;运用探究
引言
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也关系着学生习惯的养成。若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影响班级的管理质量甚至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班级管理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天性较为活泼、好动,并持有极高的好奇心。正因如此,班级管理极为重要,除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化、生活认知以及思想上的教育。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班主任角色定位不清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会对学生认知模式的健全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从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班主任角色定位不清,具体体现:班主任具有绝对的权威,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上一切班级事务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让学生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决定产生抵触的情绪,不利于班级管理效果的提升。
(二)忽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还要做好家访的工作,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但是目前的班主任,将更多的焦点放在学校的校内管理方面,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初中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甚少,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很乖,在家里却是一个小霸王。因此,初中班主任和家长要共同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学会理解与尊重
学生出于心智日渐成熟的阶段,有着对于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与学生相处,也不能因为年龄的差异就对学生用有色眼镜来区别对待,而应该站在一个相同的高度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注重他们的看法,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尊重,因为尊重是相互的,班主任对学生给予尊重,学生也会同样给予班主任尊重,这会便于班主任日后的教学工作。同时这也会在给学生灌输一种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自身受益很大。班主任站在相同的高度上沟通也会促进教师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教学相长,同时也对教学的质量有很大帮助。从学生角度解决学习的难题,让问题教学有针对性的展开,这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校建立互通互鉴平台
为了了解学生的校外情况,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可采取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家访,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离开教师的视线,又没有独立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只有学生自己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把学习搞好。这样,学生离开学校就应该让家长监督学生的学习,这对班级的管理尤为重要。教师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及时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完成家庭作业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大家齐抓共管,学生的情况得到了及时沟通,班主任掌握了基础情况,就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的放矢,适时精准施策,班级管理的格局就会越来越好。
(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共情是班主任和学生良好沟通的前提。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他的言行,才能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首先,当学生向班主任倾诉一些事情时,班主任要适当地给一些信号,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给学生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倾诉的过程也是实现价值的过程。其次,要将学生与自己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不横加干涉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出现个体差异。再次,班主任在对待学生时,要尽可能做到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最后,要学会使用各种教育方法,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施恰当的教育,比如共情教育或者谈话教育。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位班主任进行探索,而沟通技巧是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要在这条教书育人的路上更好地培育学生,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再创造,为祖国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杨.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9(45):92-93.
[2]葛春艳.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28-130.
[3]屈晓丽.沟通艺术应用于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对策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3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