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勇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 443600
摘要: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程度并不高,再加上学校对德育教育不重视,严重限制了德育教育在小学的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缺失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很多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也逐渐提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让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道德素质。基于此,以下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引言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风尚,也是检验素质教育框架下各门课程实效的重要标准。小学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语文、数学等文化类课程互为补充,共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其中,引导学生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思想品德,就是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结合体育教学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一个以“身体运动”为主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课程中能使同学们感受到团结协作、相互沟通尊重的重要,也能让同学感受到同一起跑线上的公平、公正,同时能增强教学班级的集体精神,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激烈竞争是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竞技体育活动。团体合作性是体育教学特点之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安排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促进达到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提倡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发挥体育史料在德育培养中的价值
虽然与文化学科相比,小学阶段的体育学科在理论知识方面相对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学科本身是单薄的,恰恰相反,体育学科形成于世界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与持续探索,涵盖着大量意蕴深刻的体育史料,也正是这些体育史料,支撑着体育学科始终保持前进的发展势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对这些体育史料进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丰富德育培养的素材来源,是新有效的德育渗透。
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小学体育教师在应用体育史料进行德育培养的过程中,应当优先应用举例法这一基础的方法,即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体味其中的德育内涵。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选择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的事迹作为体育史料。特别是在短跑等对学生爆发力要求较高的项目训练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畏惧训练难度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则可以讲解刘翔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乃至亚洲争光的故事,消除学生心中的“退堂鼓”,在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鼓励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正视成长过程中的挫折。
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懂纪律、守纪律,促进课堂规范化。通过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建立,向学生灌输文明礼貌、优良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如,在课堂的开展,提出本次课的要求、目的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进行点评;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通过队形陈列的练习,培养学生服从指挥,行动快速,遵守纪律的精神面貌,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通过布置场地器材和收拾整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四、甄别体育教材,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德育
虽然小学体育教学大多是室外课,但体育教材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体育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点,将相关知识与德育教育融合。比如,在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按时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心智,还可以列举我国优秀的运动员,通过对他们事迹的介绍,让学生学习到运动员艰苦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爱国情怀。在体育实践课上,教师也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教师可通过篮球和排球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通过越野行走、长跑等体育项目,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不言放弃的品质。总之,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结合有助于德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磨练他们的意志。
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观念更替的需要。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思想基础教育,为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龚小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践行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20):5.
[2]蔡绪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点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7(07):70.
[3]王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知音励志,201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