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和锡新
[导读]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道德与法治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和锡新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中心校白龙潭小学    6741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道德与法治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思想的引导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学生思想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但在部分学生的内心深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却是过于理论性的,枯燥、乏味,得以学生很难生成兴趣。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展开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
         法治道德观念对于学生的启蒙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学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最基本的相处法则,例如和谐、谦逊、尊敬以及文明、诚信、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传输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深奥,要用一种简洁明了的形式传递教学知识。而基础的法律文化相较于道德教学而言更加趋于专业化,教师要通过相对简单的法律学习让学生学会遵法守法。
一、挖掘生活事件,紧扣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贴近学生,让学生易于接受。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每一次设计学习活动时,都要注意体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这一核心目标,且每一项活动的设计与指向都要服务于此、着眼于此,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上学路上”的视频录像。然后问学生:“你觉得他们在路上的表现对不对?如果是你,你怎么做?如果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你怎么办?”看到熟悉的场景,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对这一熟悉的生活事件的看法,教师再相机引导,及时总结归纳,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交通意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又如,一位二年级教师在教学《我爱五星红旗》一课时,就可以联系到节日过后,一些用以装饰的小国旗被随处乱扔、毁坏,以及有的升旗组学生没有及时降旗使国旗被大雨淋湿的现象,然后请学生讨论:“你们能根据《国旗法》相关知识,指出他们的错误吗?如果你在场,该怎么帮助他们呢?”教师通过深挖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事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尊敬国旗就是爱国的表现,而且懂得了怎么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初步掌握了《国旗法》的相关知识。


二、引入生活话题,实施生活化教学
         而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新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当中的一些话题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内容是相关联的。所以,在教学实践的开展当中,教师也应该挖掘生活当中的教育因素,在教育当中与生活相契合,使得学生懂得道德与法治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施下去。例如,在前一段时间,“垃圾分类”是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在上海市率先执行,应该将垃圾分成干垃圾、湿垃圾,这样更加便于分类、回收,而在分类的标准上也引发了全民的热议,假如分类错误的话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所以,在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教师也可以将这样的话题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探讨,让学生说一说这一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好处等,使得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不断的增强,促进学生的意识、能力得到更好的生成。
三、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例巧妙引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入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因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注重学生的试卷分数,所以往往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生活化教学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教材内容“周末巧安排”这部分内容为例,本篇的主旨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心地去安排周末的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周末是怎样度过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去深入思考:生活中的言行是否正确,是不是有不合宜的行为出现。再结合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规划自己的周末生活,让周末的假期生活变得丰富和精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
         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相应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实际的锻炼中,可以有效做到理论应用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对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例如,在学习《我和动物交朋友》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做到善待小动物,喜欢和小动物交朋友,教师可以组织大家进行动物园一游,让学生对动物进行拍照或者记录,将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征记录下来。教师通过让学生感知动物世界的美好,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拍摄作品或者记录的心得体会和大家进行交流,将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并亲身感受,激发学生心灵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与动物交朋友的乐趣所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不断引导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和相关道德法治教学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经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朱静.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